第10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0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努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二〇二〇年“扶贫日”系列论坛侧记

本报记者 黄俊毅

作为国家层面开展的“扶贫日”重要活动之一,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为主题的“扶贫日”系列论坛10月14日在北京举行。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脱贫进度符合预期,在2020年以后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成为本届论坛与会者关注的热点问题。

稳住产业促就业

“大力发展构树扶贫产业是贫困地区接续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抓手之一。”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世杰说。

杂交构树具有速生、丰产、多抗、耐病虫害等特点,并且是一种高蛋白的木本饲料,蛋白含量高达20%—30%,具有很高的饲用价值,可作为蛋白饲料的替代原料。杂交构树的大量种植,既能获得功能性粗蛋白饲料,解决畜禽养殖与粮争地的矛盾,又能使农户脱贫致富、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利国利民工程。

2014年12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将构树扶贫工程列入了精准扶贫十项工程,随后在山西、吉林、河南、贵州等10个省份35个县开展探索性试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构树扶贫工程从2015年初的1.47万亩发展到2019年底的100余万亩,试点县由35个增至200多个,参与的构树企业或合作社达600多家且均积极性高,带贫模式多样且成效显著。

刘世杰建议,制定全国“十四五”构树扶贫产业发展规划,协调农业和自然资源部门继续深化实施“粮改饲”政策、大力推动我国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明确可以用于杂交构树种植的土地范围,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产业发展好,就业就有保障。就业减贫在未来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中作用将更加明显,不同的是,就业减贫方式、重点、难点发生了新的变化。”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建议,适应战略需求和顺应新时期变化,积极探索新时期就业减贫的新方式和新方法,不断探索市场化的方式和方法,不断探索提升就业车间、回乡创业和公益岗位的新方法,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就业减贫创新发展中。

创新机制增后劲

“如果贫困户脱贫不再享受现行扶贫政策,能否确保他们不返贫?如果撤掉扶贫工作队,脱贫村能否正常运转并向乡村振兴方向发展?针对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后续措施跟进。”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秘书长檀学文建议,设置3年左右的过渡期。

“要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成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能力偏弱、能人偏少等问题。”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研究室主任田晋裕建议,农村基层干部从有血性、有担当的优秀退伍军人中选,从优秀回乡大学生中选,从有专长、有经验的优秀务工人员中选,从有产业、有善心的优秀致富能手中选。

“产业扶贫资产的管理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林万龙表示,截至2018年底,中央财政安排的产业扶贫资金近2000亿元。产业扶贫所形成的巨额资产是2020年后解决相对贫困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资源。从实地调研情况看,目前部分扶贫资产存在产权属性不明晰、收益目标短期化、经营失败风险隐患大、资产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上述产业扶贫资产的确权和有效管理问题如不及时研究并加以解决,有可能会造成巨额资产的流失或浪费。另外,产业扶贫资产的收益分配模式在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困村出列之后也亟需加以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林万龙建议,马上着手研究分类明晰各类产业扶贫资产的产权属性,探索创新产业扶贫资产运营方式和贫困村集体资产的有效运行机制,强化产业扶贫资产的监管,确保资金安全、高效使用和保值增值。

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表示,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民群众对健康美好生活的新期望将对医疗保障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医保部门要全面对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政策衔接。分类科学确定脱贫人口待遇水平,引导稳定脱贫人口参加职工医保,做好脱贫人口参保接续。聚焦常态化防范因病致贫,加快建立长效机制。精准明确保障对象,建立救助对象及时精准识别机制,加强部门协同和信息共享,坚决退出不符合标准的人群,提高救助精准性。加大因病致贫风险研判和监测预警,在做好收入贫困患者救助保障的基础上,瞄准易致贫返贫人口,实时跟踪费用负担,及时跟进落实相应保障待遇,最大限度降低致贫返贫风险。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切实托住民生底线。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