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工业崛起的大背景下,太原重工油膜轴承分公司一直以奋斗者、创业者姿态奋战在重型机械制造领域,为补齐国家工业产品短板、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努力奋斗。太重油膜轴承产品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艰难历程。演绎了一个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精彩故事。
“太重油膜轴承产品光洁度高,表面光滑到蚂蚁都爬不上去。”这是一位国外专家对太重油膜轴承的评价,也是太重油膜轴承给外界留下的印象。
油膜轴承作为现代机械设备轧机的心脏,在钢铁工业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太原重工油膜轴承分公司作为中国唯一一家从事轧机油膜轴承研究开发、设计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企业,在中国重型机械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艰苦创业,填补国内空白
近日,记者来到太重油膜轴承分公司,只见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们干劲十足。“我们正在加班加点焊接柳钢防城港项目中需要用到的油膜轴承衬套。”车间工人路鹏飞自豪地告诉记者,这种产品只有他们能生产。
确实,太原重工有自豪的资本。太重油膜轴承作为国内机械制造代表产品,一直引领着行业创新的脚步。
作为现代轧机的心脏,油膜轴承可广泛应用于冶金、矿山、电力等领域。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仅有的油膜轴承产品只能由前苏联提供,那时能够早日用上自主设计生产的工业设备,成为产业工人的愿望。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太重定点负责研制油膜轴承,在仅有前苏联出版书籍可供参考的情况下,开启了自主设计、艰苦创业之路。老一辈太重人大胆创造,决定以轧机油膜轴承核心零件锥、衬套为切入点,不断探索试制。
1958年,太重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套φ750×560油膜轴承锥衬套备件,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油膜轴承的历史。上世纪60年代初期,为解决船舰、坦克、高压锅炉等国防领域对宽厚板材的需求,我国决定建设河北舞阳钢铁4200宽厚板生产线,其中关键部件需要用到油膜轴承。当时,舞阳这台大型设备被称为“轧机之王”,油膜轴承的设计制造无论从规格还是技术来说都面临着很大难度。太重挺身而出,成功研制出φ1300油膜轴承,并于1978年在舞钢安装,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
1980年,太重根据市场需求,研制出我国第一套“静—动压轧机油膜轴承”,又一次填补了国内空白,我国由此成为第三个能独立设计制造该设备的国家。
自主创新,打破技术壁垒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机械行业开始越来越多与国外合作生产先进水平产品。1985年,太重与美国知名油膜轴承设计制造公司签订了15年轧机油膜轴承技术贸易许可证合作协议,但对方只同意引进制造技术,核心设计和运行技术拒绝转让,特别是国外在上世纪80年代即已开发的“无键结构油膜轴承”技术一直没有授权,旧技术的生产图纸根本无法满足现代轧机生产需求。
技术滞后使太重频频受制,当时国内新上线的热轧机项目均采用成套进口设备,太重根本拿不到订单。另外,太重每年还需向美国公司按油膜轴承销售收入的10%支付技术服务费,即使是太重自主开发设计的也要支付4%。
为了突破发展瓶颈,太重努力自主创新,克服困难辛勤攻关,“无键油膜轴承”“液压锁紧”“新型密封”“静—动压成套供油系统”等先进设计和工艺相继被攻克。1995年,太重油膜轴承在与国外产品技术性能基本一样、价格仅为三分之一的情况下,成功取得酒钢2800轧机油膜轴承合同。
2000年,与太重合作的美国公司在续签谈判时提出了更加苛刻的条件:以技术入股,既不投资也不允许“TZ”商标出现,技术、销售等全由美方做。
“这不是把太重当成代工厂吗?”时任太重集油膜轴承分公司经理的申福昌对此难以接受。最终,太重拒绝了与美国公司继续合作。为了阻止太重油膜轴承发展,美方还在中国建立了独资工厂并扬言:“我有美国的技术、中国的价格,看看市场最终会选谁。”
“那时候,大家都憋着一口气,一定要干出个样子给外国人看看。”据原太重集油膜轴承分公司研究所设计员、现任所长杨汇荣回忆,当时为了节约时间,科研人员下班不回家,在办公室热情高涨地研究攻关技术,时间晚了就在办公室睡一会儿,起来接着干。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太重轴承技术飞速发展,与国外先进技术差距不断缩小。
制约太重油膜轴承发展的技术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要开发市场了。2001年,太重终于抓住机遇,成功签订了许可协议到期后第一份成套项目合同——宝钢1780热连轧项目订单。这份订单来之不易,起初宝钢项目组的合作外方不看好中国产品性能,决定采用进口设备。得知情况后,申福昌赶到上海,当面向专家、项目组介绍太重油膜轴承的技术性能和产品质量,并连夜形成产品相关情况说明,申福昌诚恳的态度打动了宝钢。宝钢第一时间安排项目指挥部5名工作人员赴太重油膜轴承考察生产条件,并在实地考察后形成太重技术质量能完全胜任的报告。就这样,太重凭实力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
随着市场发展需要,太重兴建了全球最大的专业化、现代化油膜轴承新型制造基地。通过优化制造工艺、更新生产设备,使太重油膜轴承主要几何精度提高到了μ级,产品包括各种规格和类型。
太重油膜轴承技术创新突破的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在首秦4300宽厚板轧机项目中,太重打破了中国不能设计制造万吨轧制力油膜轴承的局面;在宝钢三期工程1880热连轧机项目中,太重首次将无键薄壁优化型轴承应用于热轧板带轧机;在南钢4700宽厚板轧机项目中,太重设计制造了目前世界上承载能力最大的油膜轴承……太重也收获了26项油膜轴承专利技术,成为我国《轧辊油膜轴承标准》的制定方,为全球各种规格油膜轴承提供选型参考。
同时,太重油膜轴承的市场份额占比不断扩大,并渐渐走出国门。2017年底,太重油膜轴承出口项目经销员谢汉江独自来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哈萨克斯坦拓展国际贸易。英语在这里派不上用场,中俄字典、英俄字典成了谢汉江打开市场的老师,每天工作8小时,学习语言10小时,最终,俄语成了他的第三语言,太重的业务也拓展到了乌克兰和俄罗斯。
除了市场营销持续发力,油膜轴承在产品服务上也做到了极致。过硬的产品质量,让太重油膜轴承敢于对客户作出“一次使用、终身负责”的庄严承诺,为客户提供免费操作培训、定期经验指导、售后维修等各项服务。
如今,太重“TZ”牌油膜轴承占国内板带和中宽厚板轧机市场的85%,产品出口15个国家和地区,甚至卖到德国和日本这两个油膜轴承技术先进的国家。即使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企业也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上半年,国内市场接连中标晋钢1580热连轧、金马钢铁1580热连轧等油膜轴承项目,总价值约8000多万元。国际市场成功签订了哈萨克斯坦安赛乐米塔尔、印度JSPL油膜轴承备件等多个出口合同,总价值约1500万元。
太重油膜轴承的成功,也迫使世界上另外两家知名公司的同类产品在我国市场的销售价格一降再降,最终降到原价的三分之一以下,为我国钢铁企业降低成本、自主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展望未来,探索智能转型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太重集团以“精细化、国际化、高端化、智慧化”为转型发展方向,提出“建成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的现代智能装备制造企业”的愿景,通过认真分析国内国际轧机生产线市场形势、备件市场需求情况,形成新时期下的发展路线图。
“当前,薄板坯连铸连轧油膜轴承产品有着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油膜轴承分公司总经理程东生告诉记者,根据行业发展新动态,该公司第一时间开展技术攻关立项,并成功将开发出的新产品运用到生产领域中,下一步将根据用户实际使用反馈意见,在“油膜轴承智能化监控发展”等方面不断优化完善产品性能,进一步推广新产品在市场上的运用。同时,公司将根据钢铁行业海边搬迁建厂因素,加强零件材料防腐耐腐能力,有针对性开展技术优化创新。
“公司还将进一步扩展业务辐射范围,以国际市场占比30%为奋斗目标,依托现有的印度、俄语区、东南亚3个国际市场,推动分公司国际化版图扩展。”程东生说,通过与国外总包商建立战略合作形成战略投资方式的途径,积极发展南非、土耳其等国外钢铁用户,推动分公司产品国际化进度。
“未来油膜轴承可实现智能诊断、远程监控等功能,可根据用户不同的需求,为用户提供定制化产品,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为中国制造高端化发展贡献力量。”谈及未来发展,程东生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