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中经视觉 上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2020年10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云南禄劝县中屏镇植桂村
“札玛河”的新故事
本报记者 高兴贵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 郑 义摄影报道
▲植桂村党史村史馆,村党支部书记杨仕龙(右一)在给孩子们讲述村里的老传统、新故事。该村兴文重教抓传承,近年来已有40多名孩子考上大学。
▲如今,植桂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谋发展,奔小康,家家住上了小楼房。
◀植桂村李真荣(左一)一家人欢聚一堂,翻看老照片,讲述新变化。他们一家艰苦创业,发展特色产业,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家庭。
◀植桂村村民在加工烟叶。近年来,该村加大产业培植,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植桂村标准化卫生室,医生张艳(右一)在给村民诊治。该村实施人才扶贫,引导村民走出去学本领,请回来谋发展。
◀禄劝县中屏镇昌平街久香阁餐馆,来自植桂村的赵明辉(中)在给客人上菜。原本在外地打工的赵明辉回乡开起了餐馆,将植桂村特产搬上了餐馆的餐桌,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植桂村养猪合作社,村民推着饲料去喂猪。该村大力发展传统产业,引导特色产业发展,助力村民增收。

丰收时节,记者来到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中屏镇植桂村,林间鸟儿啁啾,坡地里一片繁忙,静坐其中,村党支部书记杨仕龙将植桂村脱贫奔小康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 植桂村原名“札玛河”,系彝语地名,意为“镶嵌在河流尾部的地方”,受自然条件制约,基础设施差,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植桂村成了名副其实的“脱贫河”的“尾巴”。

如何摆脱贫困的“尾巴”,植桂村村民给出了答案——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近年来,植桂村积极探索采用“村党总支+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运行模式,陆续办起了合作社,建起规模化养殖场,发展板栗、核桃、葛根等特色农产品种植,给村民拓宽了增收渠道,由输血式扶贫逐渐变为造血式扶贫,让全村8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村党支部成了带领群众脱贫谋发展、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

在村合作社养猪场,吴惠兰拉着记者热情地介绍说:“这是本地的品种,别看丑,价格却好。”看到家乡发展势头好,她和丈夫回村承包了养猪场,村民入了股,还可以到这里打工,收入翻番,吴惠兰一家每年也有了10多万元的收入。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民口中的火车头就是云南省“最美村官”杨仕龙。在他的带领下,植桂村率先完成农房建设搬迁入住,率先完成自然村道路建设,还获得国字号保障示范村荣誉称号。

植桂村所在的禄劝县有汉、彝、苗、傈僳等2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32.7%,曾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2016年全县贫困发生率还有16.35%,经过3年奋战,贫困发生率降至0.54%,去年4月退出了贫困县行列。

如今,植桂村成了“镶嵌在脱贫路上的一颗明珠”。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