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旅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10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村古厝变“金厝”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薛志伟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巨口乡谷园村的广场夜景。 詹国兵摄(中经视觉)

村民在民宿前展示传统技艺——剪纸。

詹国兵摄(中经视觉)

绿水青山环绕,古厝层层叠叠……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东南部的巨口乡,完整保存着明清古厝102座,土厝600多座。这些古厝历经时代变迁,显得弥足珍贵。

2018年,延平区凭借入选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验区的东风,把巨口乡作为试点区域,立足生态、区位、人文及资源禀赋等优势,创建了“古厝生态银行”机制,整合盘活零散的古村古厝资源,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治理、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生态文明发展的新路子。

“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和利用,是彰显地域文化魅力、实现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延平区‘古厝生态银行’机制被证明是保护开发蕴含传统文化基因古厝的有效路径,是乡村振兴的强有力抓手,这在连续两届成功举办的乡村艺术季中得到了实践检验,我们要更加坚定地把这个机制持续抓好。”延平区委书记赵明正说。

整合资源 古厝升值了

“巨口乡最大的特色是绿色,最好的资源是600多座土厝,这是富民强村的资源禀赋。”巨口乡党委书记陈羚告诉记者,巨口乡人口1.3万,但是三分之二人口外流,年轻人外出打拼,留下的都是老人,古厝失去了人气,成了躺在山里的沉睡资源。

要保护这些散落在各村、各家的古厝资源,就必须改变原有的个体化、碎片化保护方式,让分散资源得到集约利用。因此,延平成立巨福旅游投资有限公司,与村集体、乡贤、村民、高端艺术运营单位及院校等建立合作关系,对古厝、古宅、特色民居、土地进行整合,集中委托、集中管理,通过租赁、合作、入股等方式享有市场主体资格、参与市场运作。

有了新平台,巨口乡及8个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以村集体闲置资源、资产入股,实现了巨口乡的文化资产、自然资产、闲置资产和人力资本的有效集聚,开拓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的高效路径。目前,8个村16座闲置集体旧礼堂、11个停车场入股,从出租、入股、共同开发中享受分红。

“通过巨福公司和村集体对闲置古厝、古宅、特色民居等进行整合,整治提升,集中进行市场化运营管理,巨福公司、村集体、村民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抱团经营,‘沉睡’的古民居资源得到有效盘活。”陈羚告诉记者。

不仅如此,延平区还制定了《延平区巨口乡民宿扶持奖励办法》,用综改资金“四两拨千斤”,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将古厝改造为精品特色民宿,在九龙、巨口、馀庆、上埔、谷源和岭根等6个村共筹集民间资本近2000万元,已改造闲置古厝民居226幢,25栋民宿开门迎客,盘活了沉睡的古厝资源。

“做梦也没有想到,家里的土厝会突然升值。”九龙村村民林毅在20年前就外出经商。2018年,他响应乡里号召,回乡将老房子改成了民宿。“花了大约20万元装修,现在存储到‘古厝生态银行’,并由其托管。”林毅说,从2018年11月至今,民宿已接待艺术家、高校师生、书画爱好者等1000多人次,获得经济效益100多万元。

改善环境 家园更美了

“我们一方面通过高位嫁接,聘请5位专家作为乡村振兴的‘智囊团’,对规划及村落古厝保护予以指导,保障规划设计的刚性;另一方面,聘请乡贤、退休干部等成立20多个乡村振兴理事会,在产业振兴、文明乡风、化解矛盾中发挥作用,探索建立共建共享的治理格局。”巨口乡乡长胡玉贵说。古厝盘活了,村民们变成了股东,享受到了稳定持续的红利。但是还需要补上乡村治理的短板,让这份红利长长久久。

目前,九龙村10个乡贤成立了聚龙生态发展有限公司,馀庆村18个乡贤成立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谷园乡贤成立金谷生态休闲观光园……越来越多在外创业的乡贤返乡推动乡村重建。

在巨口村村主任吴美忠看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光靠村干部独力难支,应该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机制,让小家与大家串联起来。“实施美丽庭院行动就是个很好的例子,通过设立基金奖励让群众参与其中,让乡村振兴理事会来监督,村里的事大家说了算,效果很好。”

吴美忠还举了个例子:85岁的老党员巫玉妹前两年回乡,用绿植、花草、山石来布置老院子,打造了区里首批五星级美丽庭院,也成为众多村民的学习标杆。

陈羚介绍,在“综改”中,巨口乡用规划引领生态乡村建设,高标准建立美丽乡村规划,完善农村环境管理能力,建立完善农村生态文明发展机制,先后探索出“生态+”模式,实施武步溪巨口段“和美乡村”项目建设,改造提升缤纷水岸休闲带,进一步提升巨口水美景观;探索“共享+”模式,整合盘活巨口乡闲置房屋等资源,加快沿线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将基础建设、旅游项目和民生建设融为一体,通过对原有社会资源的吐纳,以共享方式进行生活和旅游服务的提升。

如今的巨口乡,休憩草亭、荷兰池、观荷小桥、步行栈道、观水平台等设施一应俱全,原来杂乱、荒芜的小乡村变得干净、有序。这些散发着乡愁味道的古厝、村落、古街连点成线,成了游客流连忘返的网红打卡地。

搭建平台 村民富裕了

九龙村的土厝依山而建连绵百座,横坑村被誉为“闽北第一侨村”,上埔、馀庆、巨口等村的土厝也各有特色……通过一系列资源整合、精准提升,如今的巨口乡今非昔比,成功吸引了10多家国内文化旅游企业前来洽谈养生项目、民宿改造旅游项目、农业旅游项目。

凭借古厝换新颜的良好时机,延平区组建了巨福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统筹运作以古民居资源开发为龙头的乡村艺术旅游产业,与村集体、乡贤、村民、高端艺术运营单位及院校等建立四维联结关系,形成“平台公司+村集体+理事会+农户+艺术单位”合作格局;投资了2100万元打造巨口自然学校、写生基地、艺术家创作基地;自2018年起连续举办了以“艺术唤醒乡村”“艺术激活乡村”为主题的两届“延平乡村艺术季”活动,吸引60多位中外艺术家到巨口乡驻地,创作作品200多件,30多批次1800多名艺术院校师生前来写生、实践、教学,16所院校建立写生基地。

在谷园村“金谷街”,酿酒坊、街头厝、郑厝里厝等古厝也正在陆续修复中。村主任吴恒漳告诉记者,“目前,‘进士院’已经完成了对外招商,并计划在其中开设一座中国美院教师工作室。街道复建完成后,将进一步推进招商引资,达成与高校及高端艺术运营单位的长期合作关系,届时也会为谷园村的村民们带来一笔可观收入”。

“这些造型独特的古民居、古遗存、古村落,为乡村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厚的素材。”每年有大半时间在巨口乡进行艺术创作的上海“全摄影&一个艺术”画廊总监黄云鹤说。

一笔一画绘蓝图,一砖一瓦成妙景。来自各地的艺术家以古厝为素材,创造出散落在路边、院子和墙角的艺术作品,让古朴的村庄与多元的艺术进行灵感碰撞,用创意设计为乡村文旅融合赋能。

赵明正说:“巨口乡将坚持新发展理念,围绕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用好用活各项政策,转变乡镇职能,持续深化乡村艺术季活动品牌,着力在财政部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上实现新突破。”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