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我从吉林大学来到吉林省通榆县边昭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上任第一天,我看着村里泥泞的土路,遍地的垃圾,横流的粪水,想到:边昭村如何才能脱贫?怎么发挥高校的科技优势实现产业扶贫?
入户走访调研贫困户,我了解到边昭村曾是传统牧区,村民普遍对养殖业感兴趣,且几乎都有养殖经验,但传统养殖业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很多农户无法承担风险。我研究后,认识到市场风险大的原因是农民养殖科技含量低,不具备市场竞争力,而吉林大学深厚的农学背景可以成为村里发展养殖产业的坚实后盾。从此,“科学养殖”成为我的工作重点。
想到做到。我立即请教吉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专家,他为我推荐了一款“黑头羊”——德国肉用美利奴羊。这种羊肉质鲜美、定位高端,市场价格波动较小。随后我带着村里部分养殖户前往养殖场调研,当大家听说一只种公羊的价格是1.5万元的时候,直说:“这个价格可以买3只羊了!这可买不起!”“只要大家认可,肯出力、肯下功夫,我就帮助大家引进这种羊。”我坚定地回答。养殖户听到后非常兴奋,纷纷表达了养殖意愿。回村后,经过近两个月的沟通,我和村“两委”班子成员确定了“村集体筹建牧业小区,养殖优质‘黑头羊’”的脱贫方案。
养殖方案确定了,资金哪里来?可掌控的经费实在无法引进数十只纯种羊。这时,吉林大学的专家又为我提供了全新思路——“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这样就能用最低的成本引进“黑头羊”。
随后,我们请专家给“黑头羊”做手术。5个月后,产下小“黑头羊”,并将其迁入牧业小区集中饲养,大家看到黑黑的小羊,高兴起来。边昭村贫困户谢青生说:“吉林大学出钱又出力,给我们带来了一沓沓人民币!”谢青生之前有过养殖经验,因为肌肉萎缩丧失了部分劳动能力,我就将他安排在牧业小区担任饲养员,每月工资1500元。
作为一名扶贫工作者,我认为,扶贫不能简单搞一分到底、一帮到底,需要真正帮助当地改变产业格局,创新产业层次,提升贫困村发展内生动能。目前,“黑头羊”已经得到快速扩繁,牧业小区也已形成种群化发展,即使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年户均分红也有1000元,有劳动能力的养殖户每年可收入几万元。村集体筹建,吉大出技术,群众出力建立牧业小区,实现贫困户无风险养殖,大大提高了贫困户的积极性。
传统养殖业全面升级推动了整个边昭村的脱贫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到传统产业升级在贫困地区的重要性,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建立优势产业,促进农村产业格局变更,有利于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本报记者 李己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