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脱贫攻坚 上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2020年9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贵州紫云:出实招用能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吴秉泽 王新伟
紫云县火花镇九岭村扶贫车间内,贫困群众在加工民族工艺品。
本报记者 吴秉泽摄

今年以来,贵州省紫云县全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水旱灾害等不利影响,尽锐出战,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致富产业。截至目前,该县已达到脱贫摘帽条件,剩余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达到脱贫标准,未出列贫困村达到退出标准。

擦亮“金字招牌”

白露时分,正值紫云县白石岩乡的红芯红薯进入采收旺季。只要天气条件允许,农民就会到地里挖红薯。

2011年,“紫云红芯红薯”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作为“紫云红芯红薯”核心产区,白石岩乡的红芯红薯今年刚上市就销售了100万斤。

白石岩乡党委书记班祖刚告诉记者,如果下雨时间稍长一些,存货就会断档,“受限于地理条件,把能种的土地全利用上,今年也只种了1.5万亩”。

近年来,白石岩乡紧紧握住“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块“金字招牌”,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供苗、统一技术、统一保底回收,打造“紫云红芯红薯”种植核心区和发展示范区,让群众发了“薯”财。

负责“紫云红芯红薯”销售的白石岩乡农村经济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应江告诉记者,“紫云红芯红薯”预计今年可为该乡贫困群众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没有产业支撑,就难以稳定脱贫。紫云山平地非常有限,全县500亩以上的坝子仅15个,总面积只有2.2万亩。

坝子虽小,只要用好就能起到不小的示范带动作用。紫云将坝区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点,在完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基础上,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红辣椒、红芯红薯和菜心,极大提升了土地价值。

在坝区示范带动下,紫云县与贵州秀辣天下、南山婆等龙头企业合作,统筹12个乡镇的农村经济发展公司、162个村合作社,稳步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据了解,该县今年共种植红芯红薯3万亩、辣椒3.2万亩、蔬菜4.7万亩,此外中药材、薏仁米、牧草的种植面积也不小。

产业规模上去了,如何保障农民收入?紫云县一方面积极销售农产品,将农产品打包后由龙头企业统购统销,对外搭建销售平台,确保农产品“优质优价”;另一方面,构建“721”利益联结分配模式,即产业收益70%用于贫困户分红,20%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10%用于二次分配,这样既能保障群众收益,又能激发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

为最大限度降低自然灾害对群众增收的影响,紫云县今年为主导产业购置农业保险,让农业企业、合作社、农户不受或少受损失,降低群众因自然灾害致贫、返贫风险,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

拓展“就业地图”

走进紫云县松山街道城南社区送雁劳务有限公司办公区域,一块两米长的电子大屏幕首先映入眼帘,上面滚动播放着企业招聘信息,服务窗口不时有群众前来咨询。送雁劳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江告诉记者,该公司是紫云县外出务工人员服务平台,为群众提供就业培训、招聘信息以及劳动争议处理、政策法规咨询等多项服务,“群众有就业方面的问题,都可以来找我们”。

为了积极拓展“就业地图”,紫云县于今年4月成立送雁劳务有限公司,下辖13个劳务分公司,1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劳务合作社和168个村级劳务合作社,170多名劳务经纪人为群众提供就业服务。

今年初,为促进就业,紫云县主动与省内外人社部门、用工企业对接,合作开通劳务输出绿色通道,形成从“家门口”到“厂门口”的一站式输送,让输出人员及时就业。据了解,紫云县先后免费输送1.1万人外出务工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4000余人。据了解,紫云县目前有近9万名青壮年在外务工。

对于不能外出务工的贫困群众,紫云县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到当地开办扶贫车间,吸纳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紫云县火花镇九岭村是个偏远小山村。2019年,该村成立布依古寨种植养殖村社合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购买23台绣花机成立扶贫车间,从事工艺品加工。扶贫车间让家有孩子不能外出务工的罗金凤重新上岗,“按件计酬,每月收入2000多元,关键能照顾孩子”。罗金凤说。紫云县人社部门数据显示,该县目前认定的扶贫车间有68家,累计吸纳就业近2200人。

除了扶贫车间,紫云县还以公司为载体,整合涉农扶贫资金,大力发展林下食用菌、林下鸡和林下蜂等农业产业,吸纳群众务工。

据紫云县林业局局长金家顺介绍,该县目前共在林下种植紫松茸3500亩,养殖林下鸡100万羽、林下蜂2.5万群,为务工群众发放劳务报酬250余万元,发放分红270余万元。

此外,紫云县还统筹资金开发护林员、护路员、保洁员、救助巡护员、管水员、就业扶贫特派员等“公益十岗”,为家庭负担重、学历低、技能差、就业能力弱的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截至目前,该县通过“公益十岗”托底安置1.44万人。

“兵支书”敢打硬仗

“真有两下子,不到半年就把产业搞得红红火火!”说起猫营镇黄鹤营村党支部书记黄恒礼,群众无不伸出大拇指。

今年4月,黄恒礼回村任党支部书记的消息在黄鹤营村传开了。黄恒礼一直是乡亲们眼中的佼佼者——名校毕业;参军后多次立功受奖,成长为正团职干部,被授予上校军衔;2018年退役后,成立了电商公司。

黄恒礼的父亲生前曾担任黄鹤营村党支部书记多年,带领乡亲们与贫困斗争了一辈子。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黄恒礼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在黄恒礼带领下,村里成立产业发展党小组,带领群众走致富新路。今年,村里种植辣椒150亩,养殖高山小黄牛200多头,林下养蜂收获蜂蜜600多斤。在电商帮助下,农产品走出了大山,乡亲们的日子日渐红火。

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啃硬骨头”得选好带头人。决战时刻,紫云县吸纳了一批退役军人担任村干部。在当地,退役军人村干部被称为“兵支书”。据紫云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胡清忠说,该县现有“兵支书”99人,“他们始终保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打仗的作风,积极发展产业,加快了全村的脱贫步伐”。据统计,紫云县有“兵支书”的村,累计发展产业200余项,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万余人,年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

决战收官之年,紫云无一人做旁观者。紫云县县长黄浩洋介绍,该县先后从县直属部门和乡(镇、街道)选派6000余名干部到村开展脱贫攻坚结对帮扶工作,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今年,紫云县又增派1300余名干部下沉到村,组建脱贫攻坚前沿作战队,全脱产到村(组)开展网格化驻点包保工作,千方百计补齐短板,为按时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基础。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