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9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甘肃崇信:杂粮丰收销路广
本报记者 赵 梅 通讯员 赵富生

金灿灿的小米、圆溜溜的黄豆……近日,走进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满眼都是丰收的场景,田间地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谷粒熟的很饱满。”趁着入秋的好天气,崇信县黄寨镇白新庄村村民张强生加快谷子收割进度,沉甸甸的谷穗随风摇曳。张强生边干活边说,主种的杂粮库存都快卖完了,今年种了60亩谷子、20亩黄豆,他合计着赶在中秋、国庆节前把新鲜的小米送到顾客手中。

“网上一斤小米能卖9元,平均每天订单有100多单。”张强生说,通过电商平台,他的小杂粮生意一路走俏。张强生除了在淘宝网开设杂粮店铺,还依托中国农业银行扶贫商城等平台,使崇信荞面、小米、熊猫豆等小杂粮走上“云端”,把收成变成真金白银。

在张强生的带动下,白新庄村成立了黄寨强盛种养殖专业农民合作社,吸纳会员81名,全村种植荞麦、谷子、黄豆等小杂粮700多亩,产量稳定在175吨左右。“今年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强降雨影响,但合作社通过开展防雹作业、施有机肥等科学管理方式,保障了粮食丰产丰收。”张强生说。

“种子全部由合作社免费提供,会员种植的小杂粮由合作社按每斤高于市场价0.2元的标准统一收购,确保群众种的好也卖的好。”白新庄村村委会主任张亚东告诉记者。

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崇信县扶持创办了多家产业化企业,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300余家,种植荞麦、谷子、黄豆等小杂粮6.7万亩。通过优势互补,产销对接,培育品牌,农民看到发展现代农业的光明前景,过去“单打独斗”“增产不增收”的种植模式正在加快改变。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