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9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产业 新日子 新跨越
——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兰坪县、福贡县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本报记者 曹 松

从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鹿马登乡的高山上搬到县城江西安置点才半年,45岁的结布邓发现,一家人的生活已经全变了——告别“四只脚”的木楞房,住进家具家电齐全的新楼房;妻子在社区当保洁员,他当护林员,儿子在县城找到了工作;山上的草果和茶叶每年还有1万多元的收入。

近年来,怒江州把打赢深度贫困户脱贫攻坚战作为头号工程,目前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贫困村达到退出标准,可以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进城变市民 下楼就开工

“从没想过在家门口变成了工人。”35岁的杨秋菊在制鞋车间里感慨,一年前,她的家还在兔峨乡山坡上,“推开门四面是山,家门口还是土路,只靠种玉米、土豆生活。”

搬迁进城后,今年6月份,杨秋菊来到怒江兰会鞋业公司永昌社区的扶贫车间工作,几天就学会了制鞋围边技术。现在,杨秋菊当上了班组长,还不时给新员工做指导。

兰坪城区易地搬迁安置点有5个社区,2019年底,县里引进兰会鞋业落地安置点。280多名搬迁群众通过培训后进入鞋厂就业,获得了稳定收入。

为挪穷窝、断穷根,怒江10万贫困群众搬出深山,迁入城镇社区,村民变市民。

在福贡县鹿马登乡阿路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几十位妇女在群发民族服饰就业工坊里忙碌,傈僳族传统的手织布在这里被设计制作成款式多样的服饰。2019年,工坊实现收入460余万元,带动218户脱贫。

立足实际,怒江引进发展了一批服装、制鞋、棒球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建设了41个扶贫车间,让“楼上居住、楼下就业”成了搬迁群众新的生活方式。

科技进峡谷 产业更兴旺

泸水市老窝镇老窝村里,去年种下的柑橘苗已长到一米多高,阳光下欣欣向荣。

2019年2月,云南省农科院李进学博士作为云南省委下派怒江脱贫攻坚工作队的一员来到村里,发现老窝镇种植的柑橘品种老化、管理不到位,收益甚少。“作为科技人员,我们要把最先进的种植技术教给农户。”

多方引荐和推动下,2019年9月,拼多多平台在老窝村建设80亩标准化柑橘基地,帮助村里132户贫困户入股组建泸水橘橼种植扶贫专业合作社。仅仅一年,他们种下的小苗长得比3年前种下的还高。“过去种树一个坑、两桶水,现在科技种田学问可大了。”贫困户杨凤康充满期待。

目前,“多多农园”种植的柑橘面积已经扩大到300亩。“等到盛果期,亩产可达3吨,估计每亩净利润1万多元。”李进学说。

从单一的土里刨食为生,到发展生态产业,怒江州群众的增收更加多样。

绿水伴青山 生态是靠山

2018年,在怒江州科技局工作的张朝江随驻村工作队进驻泸水市鲁掌镇三河村。这个高黎贡山深处的村子鸟类众多。爱好摄影的张朝江萌发了新念头。“我去过保山市百花岭拍摄鸟类,发现观鸟也能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怒江奔腾在高黎贡山,这么好的生态资源为什么不行?”

近一年调研后,张朝江帮三河村得到了建“鸟塘”试点的机会。他在村里建起了15个“鸟塘”,2019年1月以来,共吸引来全国各地摄影爱好者4300多人次。

村民密波四作为一名鸟塘“塘主”,除了出租地块获取分红外,他还为游客提供运输、送餐、住宿等服务,能收入1万多元。

高山峡谷占据了怒江98%的土地,可78.08%的森林覆盖率和良好的自然资源,恰是怒江的生态优势所在。

福贡县匹河怒族乡老姆登村坐落在峡谷东岸陡坡上,这个可远眺大峡谷、欣赏“皇冠山”的怒族村寨眼下成为摄影家采风和自驾游客向往的“美丽村落”。如今,村里相继建成了20多家客栈,旅游成了支柱产业。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曾经为山所困,而今天的怒江儿女却深谙他们生活与守护的这片生态宝地,未来一定会是他们增收致富的幸福“靠山”。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