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 云
“古DNA研究有什么用,有没有价值?”在近日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作为科学家代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谈起了这个经常困扰她的问题。在她看来,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并不仅仅以经济价值等可见价值来评判。
事实上,从普通科研工作者到两院院士,每当我国科学家在某个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网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声音:这个研究到底有什么用?提问者不只局限于平民百姓。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公开坦陈,有时其他领域科学家甚至领导也会问他类似问题。对此,他的回答是,“没什么用。热爱科学大家都会说,但热爱‘无用的科学’,就不那么容易”。
王贻芳口中的“无用科学”就是指基础研究。中国天文学家发现迄今为止最大恒星级黑洞、中国科学家首次观测到三维量子霍尔效应、中国科学家解析“奇葩”光合物种硅藻捕光新机制……这些听起来“高大上”,但距离人们日常生活有些遥远的研究就是基础研究典范。它们既不像应用研究那样具有明确目的性,所产出的新知识、新原理、新定律也不像技术开发产生的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那样具有实用价值。正因如此,很多人对基础研究常常产生误解:既然没有实际用途,还研究它干啥?
深刻理解基础研究的“无用之用”,王贻芳这样阐释和举例:基础研究就像盖房子所需的一块块砖头,你不知道某一块砖有什么用,但如果把这块砖抽掉,房子就会坍塌。具体到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不把电磁学搞清楚,就不可能有电的应用。如果你去问麦克斯韦他的电磁学方程有什么用,他可能也无法想到我们今天享受的科技成就与此息息相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开关。基础研究中的重大突破,能催生出新的重大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产生颠覆性技术,对于引领科技革命与改变世界格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纵观全球,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颠覆性技术进步,无不源于基础研究领域重大突破。根据有关统计,现代技术革命成果约90%源于基础研究及其他原始性创新。
近年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我国基础研究进入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到总体能力提升重要时期,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依然存在。任重道远,更需砥砺前行。我们期待更多科技工作者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自觉肩负起创新驱动发展的神圣使命,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为国家创新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自身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