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9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流域各省区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图①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境内黄河。 本报记者 石 晶摄

图② 四川阿坝州若尔盖湿地,水草繁茂,生机蓬勃。

周汉兵摄(中经视觉)

图③ 山东省日照市阳光海岸绿道。该绿道将日照市沿海优质沙滩景区串联起来,成为一条亮丽的海岸“绿丝带”。 宋年升摄(中经视觉)

图④ 河南三门峡市湖滨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项目。

孙 猛摄(中经视觉)

四川:湿地保护区黑颈鹤多了

本报记者 钟华林

黑颈鹤成双成对,灰雁拖家带口,白鹤成群结队……在四川阿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花湖生态修复试点区,鸟儿们正加紧做着向南方长途迁徙的准备工作。

“现在已经进入观赏黑颈鹤的最佳季节,白天,它们飞出去觅食,到了傍晚,会有几十上百只聚集到一起,做着迁飞的准备。”说起黑颈鹤和其他鸟儿们,四川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科科长韩金锋如数家珍。“鸟儿特别是黑颈鹤可以说是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参考指标。”韩金锋说。

黄河自甘肃进入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流经包括四川、甘肃等省多个县在内的大若尔盖湿地保护区时,径流量开始大幅增加。“若尔盖湿地保护区内的湿地生态系统,在稳定该流域内的生态平衡,调节西北内陆气候方面具有重要生态意义,它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地,对下游水量均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黄河的一级支流——黑河在保护区的东南部流入,由东至西贯穿整个保护区,黄河流经这里后,雨季径流量增加29%,枯水季径流量增加45%。由此可见湿地保护区对黄河流域的重要性。”韩金锋介绍说,若尔盖湿地泥炭总储量十分丰富,达71亿立方米,平均深度10米,总蓄水量为100亿立方米,既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也是世界上最大最奇特的“固体高原水库”,有黄河“蓄水池”美誉。

但早些年,由于过度放牧以及受到鼠害影响,若尔盖湿地退化严重。近年来,四川加快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围绕“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湿地保护方针,对整个区域的湿地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治理,在保护高原湿地及其珍稀野生生物物种、维护其对黄河水流的调节作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

河南:深度修复生态更美

本报记者 夏先清

奔腾不息的黄河从三门峡进入河南,昂首东进,铺开沃野万里。“我们牢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殷殷嘱托,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大力弘扬黄河文化,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谱写出精彩篇章。”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表示。

进入初秋,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空湛蓝,绿意盎然。小秦岭是黄河中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也是全国第二大黄金主产区,过去半个世纪的粗放无序开采,让母亲河滋养的这块山林变得千疮百孔。

为了让小秦岭恢复生态、让河水变清,河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响了一场再造一个小秦岭的生态保护战。

从2016年至今,在小秦岭的沟沟岔岔,共有77万人次投入矿山治理修复的工作中,累计投入资金1.89亿元;1000多个坑口被关闭,1.4万个生产生活设施被拆除;固定矿渣2065.5万吨,清运矿渣520.2万吨,出动13万辆次运渣车;栽植苗木75.7万株,播撒草种1.4万公斤……

从2017年开始,三门峡市委、市政府连续3年将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列入全市“攻坚战”之一,3年内达到“老问题逐步解决、新问题不再产生、生态环境总体向好”的整治目标。石头窝里种树,一车土运上山要花1000元左右。为了保土,采用“梯田式”“之字形”降坡治理渣坡,在渣坡上固定挡板、修排水渠、铺滤网防覆土流失,在每个树坑底部铺设可降解无纺布固土保墒。一次次费尽心思的探索创新,有效解决了小秦岭复杂条件下的生态修复难题。

如今,梯田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树木亭亭如盖,一派生机盎然。

山西:石质山地荒山变绿

本报记者 梁 婧 刘存瑞

金色初秋,走进山西省永和县乾坤湾这个曾被专家称为“不能绿化、不敢绿化”的禁区,层林尽染,黄河蜿蜒,再也见不到石质山的影子。作为山西沿黄和吕梁山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县,山西省大力度全方位的生态保护和修复举措,改变了该县黄河流域沿线植被稀少极度脆弱的生态环境。“从2005年开始,县里以保护黄河生态、增加群众收入为目标,创造性地运用垒石坑客土回填、PVC管道输土造林等技术,先后在永和关、乾坤湾等重要区域实施石质山地荒山绿化工程10200亩。近年来,我们采取宜造则造、宜补则补、宜封则封、宜改则改的办法,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沟、梁、峁、岔、滩齐头并进,取得了积极成效。”永和县林业局党支部书记王爱民介绍。

山西省委、省政府重点围绕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等“四大区域”,创新推进购买式造林等十大机制,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等十大工程,全流域布局,按山系治理,统筹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初步建成以沿黄地区经济林及平原地区农田防护林、吕梁山中南部水土保持林、汾河上游水源涵养林、北部风沙区防风固沙林为骨架的区域防护林体系。目前,黄河流域完成造林2158万亩,进一步筑牢保卫黄河流域生态屏障。

善治更要善保。山西通过《永久性生态公益林保护条例》,将5600万亩永久性生态公益林纳入立法保护,其中黄河流域5483.12万亩,并从2019年起全面实施省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在湿地保护修复方面,山西省将黄河流域46%的湿地纳入保护范围,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恢复,生态功能逐步趋于完善。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山西省高质量发展林草产业,促进农民在增绿中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全省干果特色经济林总面积1950万亩,其中黄河流域干果特色经济林总面积1860万亩。

今年,山西省集中将造林工程任务向黄河流域倾斜,着力抓好黄土高原百万亩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基地建设、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建设等项目。加快沿黄通道的绿化美化,大力营造景观林,科学发展经济林,构建形成“城景通、景景通”的绿色长廊和“林果相随”的富民大道,带动黄河流域形成“共同抓好大保护、协调推进大治理”的格局。加快编制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技术方案,从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生态产业、改革创新等方面制定专项规划。同时,利用黄河流域生态旅游资源,融入全省“三大旅游板块”,大力发展森林旅游和生态康养产业,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青海:生态涵养功能增强

本报记者 马玉宏 石 晶

黄河源头发源于玉树州曲麻莱县,流经青海省16个县,汇入干支流917条,40个湖泊,绵延1694公里。一年来,青海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强化水资源保护利用顶层设计,完成《“中华水塔”水生态保护规划》《湟水流域水网规划》《青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利专项规划》和《兰西城市群水利保障专题报告》等,切实做好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利用。

青海立足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现状,加快推进事关全局、支撑发展、生态保护和惠及民生的重大水利工程前期工作。青海水利厅对黄河流域实施强监管保生态的措施,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按照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年度目标,完成国家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任务。

去年以来,青海省水利部门强力推进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致力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推动河湖长制不断落到实处。水利部反馈、省市(州)县自查的756项河湖“四乱”问题整改销号,共拆除涉河湖违规建筑面积8.77万平方米,清理非法占用河道岸线11公里、非法围堤16.1公里、非法采砂点44处。目前,全省运行的194座水电站实现生态基流下泄设施、监控装置应设尽设,生态基流基本得到保障。

青海省水利厅以深入推进河湖长制为抓手,让河湖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维护河湖健康。打开“青海河长制”微信公众服务平台,设有随手拍、投诉举报管理、监督举报电话等功能。青海省水利厅河湖管理处处长程鹏介绍,现在监管手段更加便捷,全省河湖长制管理信息平台建成投运,县级以上平台安装使用率100%,各级河湖长、管护员使用手机APP巡河、巡湖,工作效率明显提升。监管范围更加明确,对流域面积超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划定了管理范围,并向社会作了通报。推动河湖立法,完善规章制度,落实“一河(湖)一策”,改善河湖面貌。利用遥感解译、无人机等手段开展了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生产建设项目“天地一体化”监管。

青海扎实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设立了11个自然保护区,实现了对重要自然生态的有效保护。国土绿化不断推进,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显著增加,黄河上游自产水资源量增加,出省干流断面水质连续12年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水生态涵养功能不断增强。

青海把维护黄河生态安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谋划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保护与治理工作,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深入抓好水土保持、水患防治等工作,确保“黄河水塔”丰沛永固。

宁夏:水环境质量改善提升

本报记者 许 凌 拓兆兵

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地处黄河上游,全境属于黄河流域,依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保护黄河义不容辞,治理黄河责无旁贷。

记者驱车沿着银川滨河大道一路向北行驶20多公里。“你们看,两年前这里两岸不仅没有植被,加上附近居民办农家乐、建小鱼塘,影响了黄河水质。”银川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高晓杰说。

眼前这个银川滨河水系截污净化湿地扩整连通项目,全长53.6公里,面积1.1万亩。整个项目2017年底启动、2018年11月连通、2019年8月完成表流湿地建设和两岸植被种植,提前预计工期120天完成。

银川是这样的速度,吴忠市也不慢。“有效面积16万平方米、处理污水6万立方米的吴忠市第一污水厂尾水水质提升工程于2018年10月1日动工,目前完成93%。”吴忠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杨晓明说。

“实现高速高效,管理创新最重要。”宁夏生态环境厅厅长张柏森说,首先是高位推动,目标确定,责任夯实。自治区先后出台《关于推进生态立区战略的实施意见》《自治区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措施文件,与5个地市和宁东管委会签订目标责任书。其次是实施联防联控。一方面建立自治区水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另一方面完善“河长制”,全区840个河湖水系被纳入河长制工作范围,明确3770名党政领导干部担任河长,建成全区统一河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所有河湖水系河长制全覆盖。第三是加强项目谋划,每年推出并实施一批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确保生态治理取得扎实的成效。

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实现高质量发展,靠的是科技支撑。“在银川滨河水系截污净化湿地扩整连通项目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瓶颈是科技创新难题。”高晓杰说,为了使周边流入黄河的污水均能彻底实现净化达标,在西北率先采用现代“石墨烯光催化网”技术,通过增加水中溶解氧,继而使得水中的氮、磷、钾等污染物进一步吸收和降解。

通过几年的治理保护,黄河流域宁夏段水质呈现向好态势。去年以来,黄河宁夏段干流水质保持在“Ⅱ类水进Ⅱ类水出”,15个国控考核断面Ⅲ类及以上水质断面达到80%,全面消除了劣Ⅴ类水体,全区水环境质量呈逐步改善向好态势。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