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9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奏响中欧加强合作的最强音
——访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中东欧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刘作奎
本报记者 施普皓

9月14日晚,习近平主席同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总理默克尔、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共同举行了视频会晤。会晤取得的重要成果有哪些重要意义?中欧关系行稳致远还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合作?经济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中东欧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刘作奎。

“此次中德欧领导人视频会晤,各方阐明了各自的立场和关切,奏响了疫情后加强合作的最强音,规划了下一阶段中欧关系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确保了中欧关系在后疫情时代行稳致远。”刘作奎指出,双方不仅签署了《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作协议,而且框定了在政治、经贸、人文领域的重点项目以及重要合作方向,尤其是双方提出加强抗击疫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巩固了多边主义。此外,双方还开辟了合作的新方向和新机制,决定建立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和数字领域高层对话,并致力于共同推动中欧在年内完成投资协定谈判。

习近平主席在会晤时强调,中欧要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和平共处、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对话协商。刘作奎认为,这“四个坚持”为今后中欧关系发展指明了基本原则和出发点,也是新时期中欧关系发展面对地缘政治变动和挑战必须坚守的前提。坚持和平共处,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国家之间能够并且必须和平相处,文明之间是平等的,文明多样化和和谐相处是世界发展和繁荣的基本保障;坚持开放合作,表明中国致力于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将向欧洲展示中国市场的内需潜力,推动中欧两大市场、资源的更有效整合;坚持多边主义,表明多边主义是中欧之间目前的最大公约数之一,世界和平与发展离不开多边主义,中欧推动多边主义将会极大推动全球治理良性发展和世界和平;坚持对话协商,表明沟通和交流对双边关系日益重要,双方要妥善管理分歧、化解误解,积极有效地促进民心相通。

刘作奎表示,《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的签署表明了中欧携手推动高质量、高水平贸易合作的决心,也意味着双方在贸易合作上又迈出了坚实一步。协定的签署,可以说是中欧双方在面对困难时,通过积极协商,妥善化解分歧,最终形成共赢合作的一个典范性案例。

中欧关系的行稳致远,需要双方在多个方面继续加强合作。

首先是积极推动中欧之间的民心相通。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中欧之间更需要加强各个层面的友好往来,只要对话和合作的大门敞开着,就能为妥善消弭误解、解决分歧创造机会,进而让双方达成更多的合作成果。民心相通是一项持久的工程,也是最难做的工程,在持续推进民间友好往来和深度交往的过程中,中欧之间各个层面要有耐心和信心。

其次是积极维护和推进多边主义合作与发展。在多边主义合作框架下,中欧仍需继续发掘多边合作的新领域,共同应对更多的全球和地区问题,反对单边主义,不断巩固和夯实多边主义合作的内涵和基础。

再次是积极推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同时着手准备推进高质量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尽管目前中欧投资协定仍然面临许多障碍,但经贸合作仍是中欧关系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之一。中欧双方应该推动投资协定谈判尽快完成。

最后是双方互不干涉对方内政,互相扶持和帮助彼此发展和成长。中国坚定支持欧洲一体化发展,希望欧洲成为维护多边主义的一支积极力量,期待欧洲妥善解决英国脱欧、内部发展不平衡、外部地缘政治挑战等一系列问题。同样,欧洲也应客观看待中国的发展阶段,理解中国所面临的发展问题与挑战,以包容和理解的心态面对中国推进国内和平与稳定的一系列举措,立足长远,抓大放小,推动合作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