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财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9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莫恋保本理财
□ 钱箐旎

8月的最后一个星期,第三方机构普益标准发布银行理财周报显示,当周,16个省份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环比上涨。

按照资管新规要求,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应当逐步退出市场,为何收益率还上涨?难不成一些银行机构还想“逆势而行”?

所谓资管新规,指的是在2018年4月正式出台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新规明确规定,银行不得发行保本理财产品,且非保本理财产品要打破刚性兑付,向净值化转型。尽管受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资管新规过渡期已延长至2021年底,但延长不是停止,过渡期总有到头的一天。毫无疑问,保本理财退出已成定局。

一直以来,保本型产品都受到投资者追捧,毕竟“稳赚不赔”的好事儿谁都不想错过。但这样的产品,是真的好吗?事实证明并非如此。要知道,任何投资方式均有一定风险,想要获取高收益就要承担高风险,但刚性兑付让高收益对应了零风险。显然,这与金融市场的规律存在矛盾。

更为严重的是,久而久之,如此产品会迷惑投资者双眼,让大家无视风险。实际上,无论是近年来的P2P网络借贷“爆雷”,还是今年疫情期间的“原油宝”事件,背后均存在投资者非理性成分。在刚性兑付习惯下,一些投资者容易被虚假宣传所欺骗,或者默认合规机构推出的高风险产品也能拿回本金。

这种不理性投资行为,不仅会导致高风险产品非理性增长,还将推高社会风险偏好,产生不良后果。

理性投资者在投资之初应该看到风险,而非收益。就银行理财而言,打破刚性兑付、净值化转型是大势所趋。聪明的投资者应当顺应趋势,积极了解净值型产品特点,掌握科学理性投资理念,不盲目依赖部分银行仍在推出的保本型产品。

银行理财转型终将迎来尾声,不合规产品也会逐渐消失。事实上,在转型过程中,一些银行已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积极推进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在产品建设、人才配置等方面都走在前列。但也有些银行尤其是一些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受制于公司治理、制度建设和人才配置,转型脚步迈得慢了些,仍在通过发行保本型产品吸引投资者。

改变总是艰难的,但涅槃重生何尝不是一种美好。不管是机构还是投资者,对保本理财,还是莫留恋的好。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