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新知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8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七夕之夜,我们与科学有个约会
本报记者 佘惠敏
科学之夜,灯光映照下的北京天文馆穹顶色彩斑斓。 本报记者 佘惠敏摄
科学之夜,北京天文馆室内展区,小朋友们排队感受裸眼3D图片的奇妙效果。 本报记者 佘惠敏摄

8月25日是我国传统七夕佳节,由于恰逢今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时段,而每年科技活动周均有“科学之夜”活动,今年北京的“仰望星空”科学之夜活动便特地安排在七夕之夜在北京天文馆举办。七夕之夜,用科普活动“乞巧”,以天文望远镜“拜月”,传统浪漫情怀与现代科学理性的结合让观众们大呼过瘾。

在天文馆里,观众们现场聆听了天文学家的专题科普报告——馆长星夜秀,还在专业指导下观测了七夕夜的美丽星空。

天文馆科技辅导员张鑫告诉来访者:每年进入夏季后,位于北半球中纬度附近的人们,在晴朗的晚上,抬头就可以看到散发着白色耀眼光芒的“织女星”。“织女星”属于织女星官,由3颗星组成,大家常说的“织女星”就是这个星官中最亮的“织女一”。七夕是牛郎织女相会之夜,“牛郎星”又是那一颗呢?它就是河鼓3星中最亮的“河鼓二”。

在夏季夜空中,天琴座的织女星、天鹰座的牛郎星与天鹅座主星天津四,这3颗星都非常亮,它们组成一个三角形,这就是著名的“夏季大三角”。

在科学之夜,除了观看漫天繁星,当然还要赞颂科学之星。

在天文馆内举办的“仰望星空”科学故事会活动中,科学技术部国外人才研究中心策划的诗朗诵《死神与我们的速度谁更快》,以散文诗形式赞美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与医护工作者的担当壮举。在表演者充满激情的诗句朗诵中,背景屏上闪过一幕幕白衣战士们与疫情搏斗、争做最美逆行者的新闻截图,将现场观众们又带入今年春天的回忆:如果没有当时的众志成城,哪会有今天平静幸福的生活?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年,话剧《太行愚公李保国》讴歌了太行山新愚公李保国科技扶贫的感人事迹。李保国教授扎根太行山区,推广板栗、苹果、核桃栽培技术,培育出多个全国知名品牌,58岁时因心脏病突发去世,是深受当地老百姓爱戴的科学之星。

每年的科普活动都致力于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力争让他们之中产生更多的未来科学之星。科学之夜里,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实验小学学生表演了科普剧《心新相印》,展示出青少年热爱科学的情怀。

科学无国界,科学之夜里也有很多外国专家的身影。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的阮祥燕医生讲述了拉贝教授的故事。托马斯·拉贝是德国海德堡大学妇科教授,2014年被聘为北京妇产医院客座教授,与阮祥燕医生等中国专家合作,推进了两国学者在妇科内分泌与生殖医学领域的合作。托马斯·拉贝与中国的渊源从祖辈就开始了——其祖父约翰·拉贝是《拉贝日记》的作者,曾在日军南京大屠杀时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保护中国平民。科学之夜里,托马斯·拉贝通过视频致辞,盛赞中国抗疫工作是“一个巨大的成功”,感谢中国朋友给他寄去口罩等防护用品,希望疫情过后继续加强与中国团队的合作,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在科学之夜,北京化工大学特聘教授,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的戴伟博士,在舞台上用化学实验现场演示出“一带一路”,展示了一场精彩的科学表演秀!这位须发皆白的英国老爷爷,身着白大褂,在舞台做起化学实验,将一瓶油和一瓶水混合后,从烧杯中取出一条很长很长的白线,他告诉现场观众,这就是“一带一路”,也是大家常见的尼龙。

七夕之夜,我们与科学有个约会!科技的浪漫和魅力,你感受到了吗?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