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8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善医敢言士无双
——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 杨 庞彩霞

上图 近日,钟南山接受采访,谈对疫情形势的判断以及对防控疫情的建议。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摄

在这注定不平凡的一年,一位老人的“表情包”火遍了中国:从广州开往武汉的高铁餐车一角,他眉头微锁,合目小憩,面前是打开的电脑;武汉封城,他眼噙热泪、双唇紧绷,宣称“武汉本来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援鄂医疗队凯旋,他在雨中笑眯了眼,一句“我们挺过来了!”沸腾了神州大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充分展现了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国士的担当。8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

“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

“现在可以说,肯定的,有人传人现象。”2020年1月20日晚,央视《新闻1+1》节目中,临危受命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的钟南山一声“人传人”,拉响了新冠肺炎疫情警报。中华大地很快从春节临近的沸腾转为家家闭户的沉寂。

“不去武汉,不出武汉!”已经84岁高龄的他呼吁着,自己却拖着疲惫的身躯深夜逆行武汉,深入收治危重症病人的武汉金银潭医院探查实情。

这一幕如此熟悉。人们犹记,17年前人类与非典的“遭遇战”之初,人心惶惶、谣言四起,板蓝根、白醋遭哄抢。2003年2月11日,钟南山第一次出现在新闻通报会上,告诉大家“非典并不可怕,它可防、可治、可控。”之后,他主动请缨:“把最危重的病人都送到我这里。”而这一次,新冠病毒的攻击来得更凶猛,人们却因这位耄耋老人赶赴前线安了心。

一场史无前例的全民战疫全面拉开。

“外出要戴口罩”“在家隔离不如到隔离点更安全”“少数、个别病例不应该妨碍复工复产”……钟南山讲的每句话都是“干货”。何时能出门、何时可摘口罩、如何安全复工、如何聚餐……战疫每一步,大家都要听听他的意见——他成了稳定人心的“定海神针”。

2003年以来,人们发现,无论面对非典还是H1N1、H7N9、MERS等未知病毒,他总是在一线孜孜探求,及时发声。

“敢医敢言”4个大字就挂在他工作室墙壁上。“钟南山常说,搞医学的人要有批判性思维。”在钟南山领导下工作多年的同事、广州医科大学原副校长魏东海说。

抗击非典初期,找到病原体至为关键。病原体究竟是什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提出是衣原体。对于这个结论,舆论一片沸腾:“这样就简单了,抗生素就可以对付!”钟南山却站出来,依据广东医疗界的临床实践提出反对意见:衣原体不是致病原因,按衣原体思路治疗无效!之后,他通过各种途径不懈查找,终于揪出了冠状病毒这个“罪魁”。

病原体之争尚未定论之时,有朋友悄悄问:“你不怕判断失误吗?一点点不妥,都会影响院士声誉。”钟南山的回答掷地有声,“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

“敢言”,说到底是因为“敢医”。

魏东海回忆,一句“可防、可治、可控”驱散了谣言,但当时人们并不知道,为了这个结论,钟南山带领团队已整整拼搏了40多天。

还有那句著名的“向我开炮”宣言——“把最危重的病人往我们医院送!”当时,广州感染非典人数急剧增加,多家医院面临严峻考验。一名传染力很强的病人,在3家医院感染了60多名医务人员。钟南山明知病情越重,感染性越强,却临危请命,向广东省卫生厅提出,将最危重病人都送到他所在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集中治疗。

对这些“艺高人胆大”的做法,钟南山说,这并不完全是因为不怕死、不怕被感染。“我让所有重症病人都转到我这里,也是经过一段实践后才有信心的。”

17年过去,当时的花甲老人已是耄耋之年,但仍奋不顾身投入另一个疫情防控战场。

一份钟南山战“疫”行程显示,从1月18日逆行武汉到4月下旬国内疫情基本控制,整整3个月,他没有休息过一天——带领团队设计预测模型,研判疫情走势;坚守诊治一线,并远程会诊治疗全国几十位危重病人;与各地专家沟通,主持撰写了一版又一版诊疗指南……

虽然休息时间有限,钟南山依然挤出大量时间面对媒体,回应公众关切。受访时,他被问到最多的两个问题,一是疫情何时能控制?二是有没有特效药?对于前者,他说,“4月底得到基本控制”,这一预测已被时间证实;对于后者,他始终如实传达自身看法:“没有特效药,只有有效药。”

总是说真话,于公众是力量,于自己是压力。钟南山说,自己始终有一种信心——“我们的国家,社会的风气,就是要实事求是。因此,我的动力比压力要大得多。”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是什么铸就了他“南山劲松”般的品格?出身医学世家的钟南山说,最大的影响来自父亲。

“父亲热爱祖国,醉心医疗事业。”钟南山自述,父亲钟世藩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山医科大学的一级教授,著名儿科专家。13岁那年,钟南山目睹了时任广州中央医院院长的父亲,愤怒地拒绝了国民党让他携医院巨款撤去台湾的命令,义无反顾地留在了新中国。当时,国家还很贫穷,父亲为研究乙型脑炎病毒,用工资买来小白鼠在家做实验。

从小耳濡目染,悬壶济世、医学报国的理想在钟南山心中生根。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并留校工作,后调回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开始了对呼吸疾病的系统研究。

60年从医生涯,回忆起心理压力最大的时刻,钟南山说,那是留学英国期间收到一封信的时候。

1979年,钟南山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公派出国学者,抱着学习先进技术的强烈愿望,登上了去往伦敦的列车,满心期盼着在爱丁堡大学医学院的两年进修生活。

然而,不远万里而来的他却接到导师弗兰里一封拒人千里之外的信:“你在这里只能待8个月,以后你要自己联系到别的地方去。”当晚,他彻夜难眠,暗下决心:“祖国科技落后,我一定要争口气!”

钟南山选定了“吸烟(一氧化碳)对人体影响”的课题,夜以继日展开研究。为获取第一手数据,他连续吸入一氧化碳。当血中一氧化碳浓度达15%时,同事们喊:“太危险了,停止吧!”尽管头昏脑涨,但他咬紧牙关继续吸入,直至浓度达22%,这相当于连续抽60多支香烟!

实验取得了满意效果,不但证实了弗兰里的一个演算公式,还发现了其推导的不完整性。弗兰里一下抱住钟南山,连连称谢,当即表示:“你愿意干到什么时候都可以。”

1981年,钟南山谢绝挽留,回国之际,弗兰里热情洋溢地致信中国驻英使馆:“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曾经与许多国家的学者合作过,但坦率地说,我从未遇到过一个学者,像钟医生这样勤奋,合作得这样好,这样卓有成效。”当晚,钟南山在日记中写道:“我第一次感觉到了做中国人的骄傲。”

回国后,钟南山先后担任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等职务,全身心投入医疗、科研和教学中,矢志赶超世界先进水平。2003年以来,他领衔探索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呼吸道重大传染病防控体系,经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检验,堪称世界一流。

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报效祖国。

钟南山多次回忆起令他刻骨铭心的一件往事。2003年5月18日,中国抗击非典取得阶段性胜利之际,钟南山应邀前往美国西雅图参加美国胸科学会年会。在阅报栏前,他震惊地看到《新闻世界》周刊上赫然印着大标题:“非典是中国毁灭世界的武器”。

钟南山心中愤慨难平。多日的繁忙工作已让他体力不支,但驳倒谣言的决心让他心中涌起了一股力量。

面对来自世界各国的胸科专家,钟南山做了“非典在中国”的主题报告。长达30分钟,能容纳1500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通道上都坐满了人。钟南山侃侃而谈,把中国抗击非典的真相与巨大贡献介绍给全世界。他特别谈到,由于采用有效救治方法,中国非典死亡率降低到5%以下,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10%到15%的估计。

钟南山的发言赢得了专家们的高度赞许,美国疾控中心官员随即邀请他召开记者招待会。他以轻松幽默的表达拉近了与记者的距离,为中国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理解。

从非典到新冠肺炎疫情,钟南山始终尽己所能,维护祖国声誉。非典当年,他主动奔赴十几个国家演讲,为国正名;在今年2月11日抗疫工作最为胶着之际,疲惫的他接受了路透社采访,一口气回答了26个问题。

“因为他是医学专家,始终亲临抗疫一线,所以面对国际舆论有说服力,可信度高。这使他顺理成章成为中国科学界在国际舞台上的代言人。”魏东海说。

钟南山对此曾动情地说:“80多岁的我,和祖国一起经历了无数风雨坎坷。我始终非常喜欢那首歌曲,它就像我的心声——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让“中国经验”惠及世界

科学家有国籍,科学并无国界。4月22日,钟南山在迎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援鄂医疗队凯旋时,欣喜地说“我们挺过来了”,随即语重心长地提醒大家,要做好支援国际准备,并及时总结发表相关成果。“我们是先行者,要为世界提供经验。”

投身呼吸系统疾病研究数十年,钟南山的学术成果蜚声国际,一步步推动着中国呼吸病学发展迈向国际前沿。《医学生誓词》中的一句话他始终铭记:“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

呼吸疾病在人类死亡病因中长期排名前列。1972年,钟南山响应周恩来总理号召,加入广医一附院成立的慢性支气管炎防治小组,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多年来,他醉心科研,提出了“隐匿性哮喘”等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在此过程中,他尤其注重将高端科研成果大众化,让平价医疗惠及广大患者。

慢阻肺是钟南山卓有成效的研究领域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2.1亿人患有轻度至重度慢阻肺,近90%死亡病例发生在中低收入国家。钟南山带领团队,经过成百上千次试验,研制出符合慢阻肺病人营养需求的全营养素“优特力生”。他还与国内多个科研团队协作,探索采用廉价国产祛痰药羧甲司坦,将慢阻肺急性发作率减少至24.5%,大大减轻了患者医疗负担。该成果以最多票数,被国际临床医学权威刊物《柳叶刀》评为2008年“年度论文”,这是中国科研工作者首次获此殊荣。

2009年,钟南山赴罗马参加世界慢阻肺学术会议,鲜明提出:发展中国家必须自己发展有效、安全、简便又便宜的药物和治疗手段,让大多数老百姓用得上、用得好,用得起!他的话音一落,来自印度、孟加拉等国专家纷纷激动地站起来鼓掌赞同。

重大呼吸道传染病是全人类共同的挑战。对此,钟南山旗帜鲜明地呼吁,国际科技界需群策群力,协同攻关。从非典到新冠肺炎疫情,他始终毫无保留地将“中国经验”与全世界同行分享。

早在非典暴发之初,钟南山就力排众议倡导“国际大协作”。他总结出“广东经验”,被前来中国“取经”的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评价为“在全世界独一无二”,认为以钟南山为首的中国专家摸索出来的治疗经验,对全世界抗击非典具有指导意义。

新冠肺炎在全球肆虐,钟南山已在数十场有关疫情的国际交流中慷慨分享经验。同时,他以身作则,鼓励中国医生和科研人员及时总结经验,拿出丰硕研究成果,帮助人类抗疫、推动科学进步。

在钟南山指导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成功构建了首个新冠肺炎非转基因小鼠模型,弥补了我国在新冠肺炎治疗药物评价等方面的短板,该成果于6月10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细胞》。

7月20日,钟南山团队发表在《细胞研究》杂志上的论文披露:“截至今年4月底,武汉和广州仅有2.1%和0.6%的人拥有新冠病毒抗体。”该结论表明,人群免疫力仍处于低水平,为当前严格防控举措提供了支撑。

近日,钟南山向媒体透露,截至5月10日,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有关新冠肺炎防控的文章一共2150篇,中国有650篇,占了近三分之一。“这是过去从来没有的!”钟南山自豪地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是我们的追求。我们现在不单是写在祖国大地上,也写在世界的大地上。”

科研灵感从何而来?钟南山的答案永远是:医疗第一线。他的助理苏越明透露,获颁“共和国勋章”后,钟南山依然在科研攻关、临床救治上投入大量心血,坚持参加每周三上午的“院士大查房”与每周四下午的门诊。“只有到了第一线,才能找到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钟南山说。

这些年,不论身兼多少职务,获得多少荣誉,钟南山总说:“我不过是一个看病的大夫。”

魏东海告诉经济日报记者,行医几十年,钟南山的名气越来越大,“病人就是亲人”始终是他的原则。跟钟南山的病人交流,会听到许多温馨的小故事。冬天给病人检查,他一定会先搓暖自己的手;每次出诊,他总是提前半小时开诊,只为满足更多病人的就诊需求;每次查房,不管病人身上异味多大,他都会和蔼地拉着病人的手询问病情,耐心倾听述说……

如今,钟南山风趣地称自己是“80后”,治好病人、探索未知,依然是他乐此不疲的两大兴趣。他的志向是在广州建立世界一流的国家呼吸医学中心,集科研、医疗、成果转化等于一体,在国际前沿与国家急需领域做出更多开创性成果。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