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2020年8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圳福田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显著——
花园城区尽显生态魅力
图① 生态环境优美的荔枝公园。 本报记者 杨阳腾摄
图② 游客漫步在香蜜公园的蜿蜒小径。 (资料图片)
图③ 福田区一角。 (资料图片)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阳腾

入秋的深圳天气依然炎热,走在福田区荔枝公园荔枝湖畔,只见湖水清澈,碧波荡漾,从湖面拂过的清风带着丝丝凉意,让人顿觉精神一振。

随着持续不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如今的福田区常年花团锦簇、绿树葱茏,处处展现出“抬头见碧水蓝天、推门闻鸟语花香”的花园城区生态活力与魅力,成为广东省第一批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城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作为深圳的中心城区和‘城市主客厅’,福田区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深圳的城市形象与发展水平,是深圳的‘门面’。我们要以‘福田实践’‘福田经验’展示深圳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城区,全面投身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福田区委书记郑红波说。

水环境质量创历史最好

“荔枝湖区域已经实现污水零排放,透明度达到1米以上,湖水已达到地表水准Ⅲ类标准,是深圳首个污水零直排示范片区。”深圳市福田区水务局局长何如介绍,荔枝湖水净河绿的背后是新装的湖水净化循环装置及综合整治工程。通过对市政管网全面健康体检,福田区从雨污分流、清污分离、清洁护河、污水零直排、排水管理进小区等方面着手,实现治水从“治污”向“提质”转变。

水净河绿、碧波荡漾的荔枝湖区域仅仅是福田区近年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从高处俯瞰福田,满眼青翠,最引人注目的是水清岸绿的福田河。福田河干流全长6.8公里,流域面积15.9平方公里,是深圳河的一级支流。数年前,福田河有约2.13公里黑臭水体,许多市民都避而远之。

“与荔枝湖等静止水体的治理相比,福田河这类流动水体的治理难度更大。”何如说,“为了消除暗涵黑臭,我们通过内源清理、源头截污、初雨收集等方式提升河道水质。”

福田区在深圳市率先探索暗渠化河流内源、面源污染治理方案,通过在福田河上游暗涵开展试点,为其他暗涵治理提供借鉴。福田区共有暗涵5条,目前已完成福田河上游暗涵、新洲河上游暗涵、皇岗河、凤塘河暗涵清淤截污,新建排水管20.1公里,暗涵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已建成箱涵暗河综合监控系统。

记者看到,如今的福田河涵洞侧壁均贴有安全出口反光标、路标等指示性标识,随处可见照明灯、可视化视频监控仪等设备。这里水质清澈,水流顺畅,河道及周边区域没有杂物,曾经水体黑臭、淤积严重的模样一去不返。

河水环境的蜕变来自福田区下大决心铁腕治水。为了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早在2016年福田区就成立治水提质工作领导小组,由区长担任组长,下设区治水提质指挥部办公室。福田区还将治水提质行动列入福田区“十三五”重大行动,作为重点工作任务列入福田区50项攻坚任务和8项行动中。

河长制推动河长治。福田区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河(湖)长制体系,让河长成为撬动源头治理的支点,充分发挥其追根溯源、找准病根的关键作用。同时推进河流(湖泊)的综合治理和日常管理,实现辖区10条河流和27座水库(湖泊)、山塘(小微水体)生态保护和日常管养全覆盖。通过组织实施“百日攻坚行动”“攻坚2018行动”等,对辖区所有排水建筑全面排查,将存在混流的小区纳入正本清源工程,进行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完成1410个小区改造,实现全区2114个排水小区100%达标。全力开展15个“城中村”70个自然村雨污分流,实现全区雨污分流全覆盖。协同深圳市水务集团对辖区332个排水口全面查清排水管网问题,同时实施“消黑兜底工程”,整治缺乏管理的排水沟渠。

2020年,福田区水环境质量提升再次获得突破,深圳河、新洲河、福田河、皇岗河、小沙河、凤塘河等6条河流水质全部达标,其中福田河1月至5月平均污染指数同比下降超60%,深圳河口水质达到地表水IV类标准,为1982年有监测数据以来的最好水平。

“水变清了,环境变好了,鱼鸟都回来了,还有青蛙一直呱呱叫,我们都爱来这里散步。”福田河的治理成果让市民纷纷竖起了大拇指。人们桥上看风景,桥下赏鱼游,岸边听蛙鸣,勾勒出繁华都市里山水草木、花鸟鱼虫和谐共处的亮丽风景线。

福田区区长黄伟说,福田区委、区政府高度关注市民对生态环境的关切。近年来,通过批量治水,多维度推动环境品质提升,现在的水环境质量达到了深圳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好的水平,为市民提供了优质的绿色生态福利。

打造环境竞争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福田区始终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突出强调‘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努力做好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郑红波说。

2019年,福田区采用“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大分流、细分类;2020年又从“战、谋、精、动、督”五个字上下功夫,推动治水、治气、治废、治污攻坚,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福田区空气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空气优良率为98.9%,PM2.5平均浓度19.3微克/立方米。声环境质量持续提高,1月至5月福田区环境噪声信访投诉量在去年下降19.35%的前提下同比再下降7.86%。福田区还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先行示范城区创建,实现全区所有物业小区“楼层撤桶+定时定点集中投放+厨余专门收运”“三个100%”。生活垃圾日均产生量同比减少16%,厨余垃圾收运量达全市40%左右,居全市第一。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福田管理局局长杨军介绍,福田区坚持从大处着眼,从细处着手,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每周开展一次“利剑四号”行动,对入河、入管两类排污口开展“查、测、溯、治”溯源执法。推进“降尘”“减排”“削峰”攻坚行动,针对工地扬尘、餐饮油烟、汽修、印刷等主要大气污染源开展集中整治。指导建筑工地从控制噪声源、保护被传播者和切断传播途径三大要素着手,降低施工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搭建与产废企业、医疗机构的交流平台,保障辖区危险废物100%集中处置。今年4月至5月,因大气污染物扩散条件不利,福田区启动了4次应急减排联动,联合区住建局、各街道办累计检查工地530家次,整改155家,检查印刷企业10家;监测非道移动机械23台,并组织汽修企业、印刷企业等排放挥发性有机物企业实施错峰生产。

建设生态制度体系

好环境的打造离不开制度的保障。福田区利用政府的“有形之手”,推动生态制度体系建设。早在2011年便成立辖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委员会”,由书记和区长任双组长,区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直属各有关单位、各街道办主要负责人为委员会成员,实行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和重大事项会商制度,全面推进福田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福田区重视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历时两年编制并颁布了《深圳市福田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文本(2017—2020)》,连续7年印发福田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年度行动计划以及每年度创建工作总结,稳步推进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

同时,福田区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重点监察范畴,执行月度督办和季度督办机制。考核结果直接列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中,实施“一票否决”制度,对工作不力、行动迟缓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问责制,追究相关责任。为加快培育政府绿色发展政绩观,福田区探索构建全国首个中心城区生态文明核算体系。通过实现对全社会不同层面的生态文明价值核算,进一步量化分析区域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形成《中心城区生态文明核算体系(ECACC)》研究报告,构建ECACC核算体系软件V1.0,有利于决策者及时优化生态文明建设策略。福田区还探索研究绿色发展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形成《中心城区绿色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告,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在党政实绩考核中的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福田区注重构建长效宣传机制,丰富参与方式,推动全区人人行动。从2011年起连续8年开展低碳竞赛,制作《低碳一家子》动漫,利用运营“幸福福田”微信公众号、投放宣传片等活动,提升公众认知度。同时发动专家及群众力量,组成香蜜公园理事会,开启“公园造福市民、市民服务公园”新模式。

“蓝天白云、湖绿岸青、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是市民能够享受的最普惠民生福祉。”郑红波说,福田区在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实现经济发展保持稳中向好,发展质量保持领先。

统计显示,2019年,福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46.50亿元,同比增长7.2%。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7.58万元。质量效益全面彰显,地区生产总值地均集约度为57.80亿元/平方千米,同比增长7.2%;税收地均集约度为23.21亿元/平方千米,同比增长8.1%,居深圳全市各区之首。集约度水平领先,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水耗、能耗均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福田区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向好,经济运行回升态势明显,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25.76亿元,同比增长2.0%,交出了一份超出预期的“半年报”,充分彰显了福田区经济良好的发展韧性。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