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读者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8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者聚焦——
发挥好灵活就业“蓄水池”作用
8月13日,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宁海街道扶贫车间,工人们正在加工服装。近年来,连云港市依托地方特色产业,建设了一大批就业门槛低、收入有保障的就业扶贫车间,带动了低收入户脱贫增收。耿玉和摄(中经视觉)
日前,安徽省桐城市安徽漫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设计团队利用互联网平台正在手绘漫画设计稿。该公司采取灵活用工方式,其专业技能设计、软件开发等岗位吸纳了很多灵活就业者。 江 胜摄(中经视觉)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提出拓宽灵活就业发展渠道,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加快推动网络零售、移动出行、线上教育培训、互联网医疗、在线娱乐等行业发展,创造更多灵活就业岗位。《意见》强调坚持市场引领和政府引导并重、放开搞活与规范有序并举,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清理取消对灵活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强化政策服务供给。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就业压力凸显,灵活就业等方式受到社会关注。如何认识灵活就业的意义?如何加大灵活就业支持力度?对此,一些读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为稳就业注入活力

张玉胜

“六稳”“六保”是今年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稳就业和保民生则是重中之重。作为有别于传统就业模式的新业态,灵活就业在促进就业、拉动经济、稳定社会等方面有着巨大潜力和特殊优势。国家出台《关于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意见》,就是要为灵活就业注入松绑、扶持、纾困、服务等发展活力,激励效应值得期待。

所谓“灵活就业”,就是不同于传统主流就业方式的不拘一格就业,其劳动方式包括依存互联网新平台的非标准就业、打零工、自我雇佣等多种形式。“灵活就业”的最大特点就是“灵活”。这也意味着只要“有活干、有钱赚”就等于找到了“工作”。正是这种基于可以兼职,可以合伙,也可以单干的多样形态,降低了“就业”概念的门槛,范围更宽泛,能够吸纳更多劳动者从业。支持“灵活就业”无疑有助为失业人员、辞职人员、自谋职业人员及个体劳动者等排忧解难,并为进一步深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桥铺路。

目前,国家支持灵活就业的各项举措,其帮扶方式包括拓岗位、给资金、给场地、给保障等。就业是关乎民生福祉的系统工程。支持灵活就业,既需要真金白银的政策帮扶,更需要不打折扣地落实到位。国家层面已将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的有关工作纳入文明城市创建和测评内容。各地政府更要把支持灵活就业作为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抓手,认真贯彻有关精神,充分结合当地实际,改进就业服务,促进供需对接,确保好政策直达基层、落到人头,抓出实效。广大求职者也应依托自身优势,摒弃职业偏见,投身灵活就业,积极创新创业,为经济社会更好复苏加油助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委老干部局)

及时转变就业观念

卞广春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很多行业的经营活动受到影响,一些外贸企业员工也因为有关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不得不离开原有工作岗位,加入到灵活就业队伍。同时,还要看到,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高达874万人,稳就业工作压力很大。做好做细相关工作,让每个家庭都端稳饭碗,每个人都能有一份收入,很不简单。

这里要特别提醒没有找到工作的和已经在灵活就业岗位上找到“差事”的人,不妨多一些“变通”思维,既不能有“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想法,“坐在家里等工作”,也不能有“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想法,一旦离开现有工作岗位,很可能让自己空悬着。只要暂时能捧上工作的饭碗,不要太在意工资报酬和离家远近,短时间内多吃点苦,先干起来,有一份稳当的收入,心里才不会害怕。宁可“骑着驴找马”,也不要手拿着缰绳空转悠。毕竟,全家人的生活需要继续,应付好每天的开支才是最重要的。只要能有这种心态和观念,就不会找不到事做;只要能找到事做,就是在为家庭和国家分忧。

同时,政府部门应把灵活就业的困难想得更多一点。困难想得多了,才容易找到解决就业问题的出路,也有助于出台相应政策措施,对症下药。除了要研究制定有关政策,基层社区干部和农村村组干部要多到群众家里走走,看群众的生活有没有着落,家庭成员有没有事做,问问找到工作的人有多少收入,有什么困难需要政府部门出面帮助,有就业想法的人是否敢于行动。上面的政策在基层有用,需要基层干部心连着群众,想群众所想,走到群众中问寒问暖,送政策、送办法、送温暖,提振灵活就业者的信心,灵活就业“蓄水池”作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

(作者地址: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浦江东路)

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

许 兵

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在“互联网+”上多下功夫,厚植宽松发展环境,千方百计做细“互联网+”业态孵化工作,积极拓展网上灵活就业渠道。

借助互联网的“风口”,提升灵活就业蓄水池蓄水能力。一台电脑就是一个商场,一部手机就是一户企业,互联网连着千家万户的就业,电商、主播等新产业、新业态正成为吸纳灵活就业的重要渠道。要深入挖掘互联网融合一二三产业催生的数字、平台、定制、旅游、娱乐等经济业态,让创新创业在互联网上蓬勃发展,实现“互联网+”的无限可能。

做细孵化工作,厚植“互联网+”发展土壤。加大新基建的规划和投入,升级移动网络,在5G发展上下功夫。在保障安全上下大力气,并规划好电商示范园,做好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产品包装上、商标上加大指导力度,培育经营人才,让“互联网+”更好地联接产地与消费终端,实现生产与消费双赢。同时,深化“放管服”改革,通过实施包容审慎监管、降低“互联网+”创业门槛,为新经济形态解绑赋能。

强化政策保障,让“互联网+”在灵活就业上释放强大动能。在支持“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同时,同步跟进做好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护,理顺劳资双方的劳动关系,在从业人员医疗、养老、房租、培训、子女入学等方面加以更多呵护,确保灵活就业人员同等、便捷享受“五险一金”及各项地方政策,最大程度发挥出“互联网+”在灵活就业上的蓄水池作用。

(作者单位: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县委组织部)

做好劳动权益保障

秦风明 冯瑞萍

起初,灵活就业的大部分岗位门槛不高,掌握一定的技能或经过一般培训就可以实现就业,很多灵活就业者的学历并不高,而且岗位多在商业零售、餐饮服务、家政服务等行业。时至今日,随着新业态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年轻人相继加入到灵活就业大军中来。他们通过市场择业,寻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意识较强,工作岗位也大多属于“白领”。

如上所说,灵活就业者确实在现实中面临一个问题——不稳定的就业状态。一有“风吹草动”,就可能“饭碗不保”。比如,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灵活就业者的压力明显比固定职业职工要大,因为其几乎没有“单位”可以依靠,不仅收入明显减少,而且容易失业。

当然,规范的业态会有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但有些单位执行得还不理想。一旦发生权益、保障问题也会陷入困境,进而可能成为社会生活的不稳定因素。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

在保就业、稳就业要求下,笔者认为,灵活就业从业者的劳动享有社会资源保障的诉求更加凸显。笔者建议,在现有《劳动合同法》内容暂不修改的条件下,可针对新型灵活就业关系制定灵活就业法,定义新的灵活就业范围,将快递、网约、家政等各类新型就业形态纳入其中。同时,地方劳动登记监管、失业管理和保障、工伤保障以及职业培训体系部门要对灵活就业作出相应规定;进一步完善灵活就业保障,尤其是完善灵活就业者的职业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灵活就业的失业保障,尽快设计适合这一群体的失业保险模式;探索完善灵活就业保障与城镇职工保险的衔接,打通制度障碍,进一步提升就业灵活度、劳动力市场灵活性。

(作者单位: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教科局)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