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以及“大同”,是先辈们憧憬的社会理想,是典型的中国表达。笔者近日跟随“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采访团一路走来,途经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穿林海,过草原,进农村,真切感受到农业在强起来,农民在富起来,农村在美起来,感受到奔小康进程中的“中国风”“中国范”。
小康实践更注重乡情。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芒来嘎查,将牧民草场和牛羊入股到合作社,统一经营、统一管理。通辽市科左中旗按照“田、林、路、井、电、技”六配套要求,“做给老乡看,带着老乡干,领着老乡赚”,建成高标准农田220万亩。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成立了6家合作社和1家合作联社,实现了有机大米全程可追溯。三地做法相同之处就是成立合作社——合作社既是生产组织,也是互助组织。无论生产资料多少、个人能力大小,每个人都在合作社里有股份、有工作,回归集体温情。
小康实践更注重乡愁。通辽市科左中旗高标准农田核心区专门设立了“现代农业观光驿站”,登临驿站小楼远眺,一望无际的青纱帐变成了波涛起伏的绿海。这里推广了国内首创的浅埋滴灌高效节水模式以及卫星导航精量播种等先进技术,省电省水省工,减肥减膜减药,成为农村一景。站在义勒力特镇满都拉敖包山上俯瞰,彩色水稻绘制的白天鹅、大熊猫等稻田画扑入眼帘。当地在4万亩稻田中建设了稻田公园,开辟出21公里自行车慢行彩道。目前,每年接待的20多万名游客既感受到了农业品质变革的满满自信,又体验了稻花香里的淡淡乡愁。
小康实践更注重乡风。在科左中旗扎如德仓嘎查,当地把“德孝文化”融入党建工作之中,开展“一个拥抱、一声爸妈、一盆温水、一次游园、一次评选”五个一教育实践活动,践行好家训,培养好家风,整治大操大办红白喜事、不照顾赡养老人、“黄赌毒”、封建迷信等问题。兴安盟科右中旗西日道卜嘎查也成立了移风易俗支援服务队,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的文明新风。嘎查的“文明团结超市”实行积分兑换商品,而且积分获取有详细的设计:志愿服务、义务植树、助人为乐、积极改厕都是采分点。“好人有好报,大家更愿做好人好事”已经成为村民的共识和行动。
从现实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待补,产业振兴的“长板”待锻,故有“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之说。在农村牧区,重拾浓厚乡情,保留淡淡乡愁,涵养醇厚乡风,符合我们建成全面小康的实践要求和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