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下一版 2020年8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向着新型城市文明典范迈进
——写在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一周年之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阳腾

从“秒报秒批”改革到个人破产条例破冰、从实施“科改22条”到加快推进光明科学城建设、从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到塑造现代城市精神文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下称《意见》)发布一年来,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再次将改革的触角向纵深处延伸,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着力探索现代化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模式,塑造新型城市文明典范。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不需要政府的时候,感觉不到政府的存在;需要政府的时候,政府就在身边。”在深圳,说起政府服务,这句话经常被提及。找准政府职能定位,让“有形之手”规范地发挥作用,正是深圳营商环境最为可贵之处。

《意见》明确指出,要用足用好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优化政府管理和服务、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过去一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把优化营商环境列为“一号改革工程”,举全市之力陆续推出一批重大改革举措。

“纵观一系列改革举措,充分利用科技赋能营商环境建设是深圳最鲜明的特色。”深圳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副局长徐开军表示,深圳正高水平推进“数字政府”综合试点改革,推出秒批事项237项,秒报事项197项,“秒报秒批”一体化事项30项,企业开办整体时间压缩至1天内;“i深圳”APP整合近4700项政务服务事项,98%的行政审批事项实现网上办理,94%的行政许可事项实现“零跑动”。

“以措施的‘小变革’带来服务的‘大变化’,我们大力推动服务从‘纳税人围着流程跑’向‘税务部门围着纳税人跑’转变。”深圳市税务局总经济师项清告诉记者,深圳税务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与“双区”相匹配的税收营商环境。一年来,实现203个事项全程网办,83%办税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139个办税服务事项“全城通办”,办税时间大幅下降。

深圳还立足实际,出台《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公益诉讼规定》《深圳国际仲裁院条例》《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等,全面启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创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为助推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一流的法治营商环境让深圳民营经济异常活跃。目前,深圳商事主体数量、创业密度均居全国第一。深圳市商务局投资推广处副处长鲁云帆介绍,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深圳,新设立企业数量不降反升,新登记商事主体237209户。其中,企业151144户,同比增长14.9%,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有了好的营商环境和法治公平的竞争市场,深圳产业发展动力不断被激活。一年来,深圳通过深入实施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七大工程”,前瞻布局5G、人工智能、4K/8K超高清视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获批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新型显示器件、智能制造装备、人工智能等3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目前,深圳已形成以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的城市之一。

统计显示,2019年深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关口,成为经济增长主引擎。今年上半年,深圳经济增速从一季度的-6.6%,“逆转”至上半年的0.1%。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半年实现增加值4498.16亿元,增速较一季度回升了8.7个百分点。

以龙华区为例,其电子信息产业年产值达4000亿元,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智能制造领域发展走在全球前列,拥有锦绣科学园、银星工业园等25个重点园区和653个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工业园,拥有223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日前,龙华区又制定出台《打造数字经济先行区十大举措》,计划到2023年,构建2个千亿级、6个百亿级细分领域产业链群,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随着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深入推进,深圳的产业发展正朝着源头创新推进。2019年8月以来,深圳先后新组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超滑技术研究所等研发机构,实施50个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有效发明专利五年以上维持率稳居全国城市首位,全年获中国专利金奖5项;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中方分院等多个项目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落地,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城市范例增添新动力。

作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的光明科学城如今已进入建设高峰期。深圳湾实验室,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牵头),材料基因组(南方科技大学牵头)、精准医学影像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和基础研究机构已落户和进驻,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等研究型大学陆续开办,光明云谷、光明中心区、光明小镇等配套建设顺利推进。

走好绿色发展路

作为一个有着2000多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深圳不仅是中国单位面积经济产出最高的城市,也是万元GDP水耗、能耗和碳排放强度最低的大城市……

近年来,深圳打响了水环境“保卫战”,2019年底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据深圳市水务局办公室副主任付巍巍介绍,深圳通过推进水污染治理决战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行“全流域治理、大兵团作战”“地方政府+大企业”EPC治水等模式,全部消除黑臭水体,五大干流考核断面全部达到地表水V类及以上标准。深圳也成功入选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干净的城市环境是市民能够享受的最普惠民生福祉。”深圳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杨雷表示,为提升城市整体生态环境,深圳正精心打造世界著名花城品牌。“公园里的深圳”已成为当下城市的新形态。截至2019年底,深圳市公园总数达1090个,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0.87%,市民出门500米可达社区公园,2公里可达城市综合公园,5公里可达自然公园。

龙岗区是深圳绿色发展的代表性城区。曾经遍地老旧工业厂区的龙岗,已经成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推荐地区。在布吉街道,从污水处理厂变身而来的梦清公园,已经成为附近居民的休闲放松地;堪称布吉天然氧吧的石芽岭公园中,各类运动场地一应俱全;在平湖街道,面积不大的书香公园中,绿化景观、休息平台、登山道等设施齐全。

随着城市环境不断提升,当前深圳正加快创建“无废城市”。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尹杰表示,在深圳“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求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管理,收运系统覆盖率要达到100%,2020年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率达到35%,2025年提高到38%以上。

夯实文化“软实力”

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涵养和支撑。修好内功,塑造现代化城市文明典范成为当前深圳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一年来,深圳通过实施文化创新发展2020方案,围绕构建城市精神等“五大体系”提出153项创新举措,目前已完成95%。

7月22日,在深圳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上通过的《深圳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实施方案》,列出了包括全面开工建设“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熔铸“新时代深圳精神”,持续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建设国内外闻名的“关爱之城”“志愿者之城”,丰富推广“城市文化菜单”,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的“先行示范标准”等一系列具体的实施举措。

与此同时,深圳还在全面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实施“里子工程”,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让座、排队、礼让斑马线等文明行为已经成为市民的自觉习惯;各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宣传活动在全市铺开……深圳正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市民教育全过程。

位于罗湖区南湖街道的渔民村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社区。深圳市渔丰实业公司董事长吴颂球告诉记者:“渔民村已经在生活上实现了‘物质小康’,接下来要实现‘精神小康’。”吴颂球表示,渔民村正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深入探索和健全社区治理民主协商机制、社区治理社会协同机制、公众参与机制、社区服务社会化运营等举措,最大限度激发党员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内在动力和活力。

如今,深圳人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显著提升。2019年,深圳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校40所、新增学位6万多个,其中公办学位超过5万个;新增幼儿园63所、学位2.1万个,公办和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儿童占比超过80%;新建和改扩建医疗卫生项目83个,新增病床约3800张;建设筹集公共住房超过9万套……“幼有所育、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理想生活正在这里努力变为现实。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