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读懂我们的全面小康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8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构筑美好精神家园
□ 姜天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经济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也包括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除了达成经济目标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杠杆”以外,培育国民素质、提升社会文明,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经济与文化并举、富裕与文明同在、物质与精神共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会有更高的质量和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建设上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不过,虽然大部分地区物质层面摆脱了贫穷,但在一些地方,群众的文化素质良莠不齐。比如,长期以来,农村文化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一些农村虽然修建了漂亮的农民文化广场、活动中心,但开展的活动并不多,农民文化生活单调枯燥。个别贫困县至今没有图书馆,数十个乡镇没有综合文化站;已有的乡镇文化站也运行不畅,常常处于“闲置”状态。虽然表面上看这只是少数人的问题,但影响的很可能是社会的和谐以及国家的形象。一个国家如果只有物质充足和生活富裕,而没有文明和文化与之相伴,那么小康社会也会黯然失色。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党一直把文化建设作为全面发展的灵魂,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紧抓不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治国理政的高度,围绕思想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再到《关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意见》,一系列重要文件从不同维度绘就了文化小康的蓝图。在文化建设中,党中央还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可见,提升国民整体文化素质,丰富精神文明生活,不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义。

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永无止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文化的价值将越来越凸显,文化的作用必定越来越重要,文化的意义必然越来越宏大。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一个民族想要长久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更需要文化和精神的引领及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这又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将经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复杂多变、城乡日新月异的大变革,面对这种大变革,更要注重发挥好中华文化“定海神针”的核心功能,构筑好全体人民的精神家园,通过不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