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9年,青海玉树州、海南州已有5201名牧民转变身份成为管护员吃上了“生态饭”;在海南州绿色产业发展园区,全州5县17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726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光伏扶贫电站每年可以得到持续稳定的分红;在玉树州,通过健康扶贫,13.76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被纳入了城乡重点医疗救助保障范畴……落地生根的脱贫政策有效惠及三江源众多牧民群众。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如何进一步激发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如期实现目标?
要尊重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基层群众中隐藏着巨大的智慧力量。只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能人的带动作用,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过不了的坎。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基层群众闯出的脱贫路子、脱贫经验、致富模式等,政府应积极鼓励和褒扬,要让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助力小康生活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要克服“等靠要”思想观念。个别地区的少数干部和贫困群众依赖思想严重,把“向上”要项目、资金、特殊政策当成脱贫和干事的“习惯”,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当成“救命稻草”,缺乏能动性和干事创业的担当,把脱贫当成“一拨一转”的“死任务”,思想观念依旧“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不能适应新情况、新变化、新要求。要坚持“为民谋长远”原则。当前,决胜脱贫已取得阶段性胜利,但不能沾沾自喜。基层一线干部群众在取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因地施策,上项目、搞建设要考虑当地的长远发展,克服脱贫中的“短期行为”。
要在后续政策支持上持续发力。青海玉树州、海南州等地实现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整体解决。但这些高海拔地区环境脆弱,地域辽阔、群众居住分散、市场发育程度低。要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仍然需要国家层面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扶持、强化社会保障、扶贫资金投入等方面继续给予支持,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