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中经视觉 上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2020年8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江西赣州市瑞金黄沙村华屋
“红色村”脱贫“密码”
本报记者 高兴贵 赣南日报记者 刘 青 陈地长摄影报道
◀江西省赣州市瑞金叶坪乡黄沙村华屋红军烈士纪念亭前,讲解员为游客讲述革命先烈的故事。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华屋着力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组建了华屋乡村旅游合作社,吸引农户入社。
◀黄沙村华屋村民在自家楼上舒心地欣赏村中美景。这里曾经是深度贫困村,如今家家户户住上小楼房、喝上自来水、用上稳压电、走上平坦路。
▼昔日黄沙村华屋村民住过的土坯房。
◀叶坪乡黄沙村史馆,村党支部书记黄日生在向游客介绍华屋的巨大变化。村史馆记录着该村的历史变迁,让村民抚今追昔,感铭党恩。
◀黄沙村华屋村民“华嬷嬷”泡菜创始人华小英在她的泡菜坊直播带货。随着当地红色旅游的发展,“华嬷嬷”泡菜成为热销品,销往全国各地。
▶黄沙村华屋莲农在采摘莲蓬。当地结合乡村旅游发展白莲产业,带动农户在家门口就业。
▲黄沙村华屋果蔬基地,果农在采摘火龙果。目前,当地种植火龙果、葡萄等瓜果200余亩。
▼菜农陈牙孙在搬运销往福建龙岩的蔬菜。近年来,黄沙村华屋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助农增收致富。

江西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仅在红都瑞金,红军烈士达百人以上的“红色村”就有65个。叶坪乡黄沙村,就是其中之一。日前,记者走进该村华屋小组,聆听和记录这里的破茧蝶变。

苏区时期仅有43户人家的华屋,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达20人。村中17名青年参加红军前夕,携手在后山种下17棵松树,相约革命成功省亲故里,活着回来的要为牺牲的弟兄孝亲敬老。当硝烟散尽,青松依旧在,不见儿郎归,华屋人擦干眼泪,把这17棵松树命名为“信念树”。

由于战争创伤、资源匮乏、劳动力短缺等原因,华屋在很长时间都处于深度贫困之中,人言“有女莫嫁华屋郎”。

“苏区振兴发展开启之前,华屋人住着清一色的土坯房。如今的华屋相当于另建了一个新村。为了留下历史的记忆,政府帮助修缮保留了7套旧房,作为开展红色教育、发展乡村旅游的实物载体。”黄沙村村主任华盛告诉记者,华屋的蝶变,源于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

2013年,华屋开始推进整村改造,逐步实施“美丽新村+红色培训”发展规划,统一建设了66套具有浓郁客家风情的新民房,并在后山17棵松中建设了“信念亭”,打造了“信念的力量”“永恒的信念”两堂现场教学课,修建了“长征体验路”,建设了红军祠,设立了村史馆,办起了农家民宿、农家餐馆和农业体验园。2016年,华屋整村实现脱贫摘帽。成为“红色文化教育村”“脱贫攻坚示范村”“苏区振兴样板村”的华屋,2019年接待各地党员干部培训300多批2.5万人次。

产业兴,乡村兴。2019年,华屋人均纯收入增长到1.36万元,是2011年的6倍多。与红色旅游业相得益彰的,还有华屋的大棚果蔬、农产品加工业。现在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农家民宿、农家餐馆营业火爆,村民摆出来供游客选购的果蔬、土特产也日益丰富。红军烈士家属华崇祁的儿子以前在外地务工,受产业扶贫好政策吸引,前几年他回村发展大棚果蔬,年纯收入6万多元。2018年,村民华小英注册了“华嬷嬷”泡菜商标,将果农、菜农种植的部分果蔬加工成泡菜,通过电商销到全国各地,最多一天卖出过500多罐,如今华小英干脆把城里的生产车间搬到村里,建立利益联接机制,与乡亲们一道兴业奔小康。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