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村里家家户户养猪,少的几头,多则几十头,生猪产生的粪污以堆肥形式存放,一到夏天到处都臭烘烘,周边村的人都不愿意来串门;如今还是家家户户养猪,养殖数量有增无减,可是粪污不见了,臭味没有了,来来往往的人也明显多了起来——这是发生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红庆河镇哈达图淖尔村里的“稀奇事”。
“哈达图淖尔是有名的养猪村,村民的收入总体还不错,只是养猪带来的几大难题一直困扰着村民。”哈达图淖尔村党支部书记呼丽告诉记者,由于村里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粪污处理不达标,人居环境受到严重影响。过去养猪都在自家的房前屋后,规模小、效益低,人畜混居还增加了人畜共患病的几率。“过去人们来这里做客,回去身上总有股猪粪味,我们都挺不好意思的。如今可不一样,各家房前屋后的猪圈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小果园、小菜园,哪里还有猪粪味!大家都说,我们过去臭烘烘的养猪村如今要干干净净地奔小康啦。”
全村的猪都去哪儿啦?它们这会儿正在不远处的万头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基地里享受着统一采购的饲料大餐。红庆河镇党委书记杨树伟告诉记者,2019年红庆河镇在村里实施了万头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项目,项目总投资1000万元,其中农户自筹400万元,加上政府产业扶持资金及其他资金600万元,已于去年11月竣工。“项目占地面积60亩,包括4个标准化养殖区和1处粪污处理系统。我们采取‘七统一’养殖模式,统一专人管理、统一提供猪仔、统一采购饲料、统一防治疫病、统一分割屠宰、统一订单销售、统一收集粪污,每年养殖生猪2个批次,每批至少养殖5000头生猪。同时,通过粪污处理系统,将粪污转化为具有农用价值的沼液、沼渣和沼气。”杨树伟说,“粪污直接走地下铺的管网,一点儿异味也没有。”
杨树伟介绍,1万头生猪一年大约产生5000吨排泄物,通过技术转化处理后,可年产肥力翻番的有机肥3000吨,年产沼气1.8万立方米。有机肥“反哺”村内2000亩农作物种植,沼气则可作为燃料供周边村民使用,还能二次转化为生活用电,满足养殖基地和200户农户的照明用电。也就是说,万头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项目成功打造了“生猪养殖—粪污处理—有机肥(沼气、沼液)利用—农田种植—生猪养殖”的种养结合生态链,实现了种植养殖生产要素的有机循环。
杨树伟表示,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不仅可以扩大哈达图淖尔村生猪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效益,改善人居环境,降低养殖风险,同时还能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养殖基地实行企地合作运营模式,在饲料、销售等方面与多家企业合作。由企业负责保底回收,根据与企业的保底合同约定,每头生猪利润在600元至700元之间。正常情况下,养殖户户均可增收1.4万元左右。”杨树伟说。
自从有了万头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基地,哈达图淖尔村村民苏荣霞的日子就更有盼头。“我丈夫生病,常年看病吃药,生活不能自理,家里也养不了几头猪。有了养殖基地,我们就把原来的猪圈改成了小菜园,院子干净了不少,还省了好多事。今年我们家在养殖基地养了十几头猪。有养殖基地‘撑腰’,我们还要养更多猪,让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