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时评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7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消化不良贷款损失需未雨绸缪
□ 郭子源

中国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末,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3.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00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10%,比年初上升0.0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反映银行业风险抵补能力的重要指标——拨备覆盖率却较年初下降了4个百分点至178.1%。这引发了社会对于银行业信用风险上升、不良贷款反弹的担忧。

笔者认为,由于金融领域变化滞后于实体经济运行变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接下来不良贷款仍将继续暴露,存在上升压力。因此,需要提前备足吸收不良贷款损失的“粮草”,做到未雨绸缪。

当前,我国银行业整体运行稳健,风险可控,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提升。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末,我国银行业境内总资产301.5万亿元,同比增长9.8%;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2.09万亿元,同比多增2.42万亿元。

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目前国内经济运行边际改善,但仍未回归正常水平,加之境外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在此情形下,一些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企业经营压力较大,还款能力下降。虽然在监管部门引导下,银行业已采取临时延期还本付息、借新还旧、展期、修改贷款合同等对冲政策措施,但经营不善的企业本身问题并没有从根本解决,今后仍然存在较大违约风险。

实际上,不良贷款对于银行来说并非“新鲜物种”,银行业已有一整套规范措施用来防范、抵补信用风险。其中,计提拨备、补充资本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手段。

所谓“拨备”,是指为预计亏损所预留的准备资金。截至2020年6月末,我国银行业拨备覆盖率为178.1%。也就是说,银行业已经为可能出现的1元不良贷款损失提前预留准备了1.78元作为抵补。“计提拨备”则是指银行根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贷款本息偿还情况、抵押品市价等因素,对贷款预期损失加以分析,如果有客观证据表明其发生减值,按照监管规定,银行需对其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即从利润中提取相应资金来覆盖这部分预期损失。

为了有效应对接下来暴露的不良贷款,银行需在合理预测贷款损失基础上尽早、足额计提拨备,避免出现因拨备覆盖率急剧下降或被动突击计提拨备等情况。此外,降低拨备覆盖率释放的资源必须全部用于处置不良,严禁挪作他用。

除了计提拨备,补充资本也是备足“粮草”的重要手段。从资本补充方式看,可分为内源性补充、外源性补充,前者指银行通过留存盈余方式来增加资本,后者则指发行普通股、优先股、可转债等。

笔者认为,接下来应坚持内源和外源相结合的方式补充资本,鼓励银行增加利润留存,做实资本积累。同时,支持银行发行普通股、优先股、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二级资本债等资本工具。对于少数难以通过市场化渠道补充资本的机构,则应积极推动依法依规筹措政府性资金支持,尽快落实省级政府发行专项债券补充中小银行资本的最新政策。

为有效应对不良贷款反弹,还需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做实资产分类,严格区分受疫情影响出现困难的企业和本身经营风险较高的企业,对于后者,严格按规定确定资产分类,符合不良标准的必须划为不良,实质承担信用风险的其他表内外资产也应执行分类标准。

二是要拓宽不良资产处置渠道。综合使用核销、清收、批量转让、债转股等手段,做到应核尽核,应处尽处。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