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关注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7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9年度中央部门决算集中公开——
部门账本更透明 绩效“体检”不含糊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董碧娟

7月17日,102个中央部门集中公开决算,公开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也是自2011年中央部门首“晒”账本以来,连续第10年向社会公开决算。10年来,中央部门决算公开逐步从“要我公开”转变为“我要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公开数量不断增加,公开范围逐步扩大,公开内容持续细化,公开方式不断优化。

7月17日,102个中央部门集中公开决算,清清楚楚“晒”出账本。这也是自2011年中央部门首“晒”账本以来,连续第10年向社会公开决算。

这些“账本”有何亮点?预算支出绩效如何?备受关注的“三公”经费是否压减?经济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

范围更广内容更细

今年中央部门决算公开范围进一步扩大,有102个中央部门公开决算,其中,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国家移民管理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8个部门是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的新部门。

各中央部门账本如何呈现,哪里能看到?据了解,今年中央部门决算公开包括部门概况、部门决算表、部门决算情况说明和名词解释4个部分。今年中央部门公开的决算信息,除了在其部门网站可以看到外,也可以通过登录财政部门户网站“中央预决算公开平台”和中国政府网“中央预算决算公开”专栏集中查阅。

财政部国库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10年来,中央部门决算公开逐步从‘要我公开’转变为‘我要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公开数量不断增加,公开范围逐步扩大,公开内容持续细化,公开方式不断优化。”

具体来看,公开数量从最初的90个增加到现在的102个;公开内容由最初的2张表格增加到现在的8张表格,由仅公开功能分类科目细化到同时公开功能分类科目和经济分类科目,由单纯地“摆数字”发展到展示绩效和工作成果;公开时间由不同时间公开发展到集中在同一天公开……

“我国预决算公开10年来,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完善,公信力不断提高。2019年,预决算公开再上新台阶,反映出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加快推进。”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白景明表示,决算公开内容实际上反映预算改革的全面深化,特别是预算绩效管理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深化,使预算透明更有针对性,更能令公众信服预算管理。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白彦锋认为,财政决算体现的是财政预算的执行结果,能真实全面反映中央各部门财政执行的实效实绩。10年来,中央部门决算工作久久为功,有力提升了财政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绩效评价更加客观

“今年中央部门绩效信息公开范围更广、力度更大,绩效评价结果公开数量继续增加。”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财政部选择25个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报告,随同2019年中央决算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参阅,报告数量比上年增长25%,涉及资金2027亿元。今年随同中央决算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送的项目绩效自评表数量增长到394个,比上年增长48.7%。

据了解,越来越多的中央部门采用第三方机构对本部门所属单位开展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从评价结果看,大部分项目预期绩效目标基本实现,管理较为规范,实施成效较为显著,服务对象满意度较高。

“但有些项目存在一些问题,如预算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部分资金管理水平有待加强、项目监管不到位、产出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对第三方机构规范和监督管理需加强等,需要在今后工作中予以改进。”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中国人民大学政策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俞明轩认为,在财政资金管理过程中有3个关键环节,即预算编制、资金拨付与预算执行、决算和预算绩效。在这3个环节中,决算和绩效评价可以为下一轮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提供积极的信息反馈和有效的实践数据,帮助精准调整预算目标和内容,使财政资金管理实现闭环管理。因此,公开决算和预算绩效是持续改进与创新财政资金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记者翻阅多个部门决算账本,发现都有预算绩效情况说明一栏,详细介绍了预算绩效管理开展情况以及项目自评结果等内容,既实实在在地呈现了业绩,也认认真真地对问题进行“诊疗”。

比如,生态环境部“污染物总量控制与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绩效自评得分88.32分,按计划完成了排污权交易监督管理等多项重点工作任务,但也存在个别项目活动产出预估不够充分,导致部分工作任务变动,个别绩效指标无法完成的问题。对此,生态环境部计划科学测算实际工作量,精细设计项目活动,合理设定年度绩效目标,开展项目执行动态管理。

“三公”经费持续压减

纳入中央财政预决算管理的“三公”经费,是指中央部门用财政拨款安排的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压减“三公”经费是政府过紧日子的重要举措。记者发现,去年各部门“三公”经费普遍实现压减。

比如,2019年度,财政部“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预算为5450.48万元,支出决算为4613.87万元,完成预算的84.7%。财政部表示,决算数小于预算数的主要原因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厉行节约要求,从严控制“三公”经费开支,全年实际支出比预算有所节约。

2019年度,中国民用航空局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三公”经费决算数为6588.86万元,完成年初预算数的82.29%。2019年度,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预算2063.52万元,支出决算1224.96万元,完成预算的59.4%。

2019年度,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财政拨款“三公”经费预算数4211.72万元,决算数 3257.38万元,完成预算的77.3%。2019年度,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预算为51128万元,支出决算为13715.6万元,完成预算的26.83%。

俞明轩认为:“过紧日子,核心是会当家,会用资金,用好资金,节约集约管理和使用财政资金。政府部门带头过紧日子,体现了共度时艰的决心和勇气,可以促进全社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起到带头示范效应。在实践中,要根据预算绩效和相关依据,该保障的充分保障到位,该压减的毫不留情压减。”

“‘三公’经费支出的公开回应了社会关切,表明中国政府是服务型政府,是过紧日子的政府。”白景明表示。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