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7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二季度GDP增长3.2%,同比增速由负转正——
中国经济呈稳步复苏态势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林火灿
7月16日,江西赣州新能源科技汽车城,国机智骏汽车有限公司员工在检测即将下线的新能源汽车。 刘 青摄(中经视觉)

上半年,我国经济逐步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运行呈恢复性增长和稳步复苏态势,发展韧性和活力进一步彰显。同时也要看到,一些指标仍在下降,疫情冲击损失尚需弥补。当前全球疫情依然在蔓延扩散,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冲击将继续发展演变,外部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国内经济恢复仍面临压力。

3.2%!这是二季度中国经济交出的成绩单。这一成绩殊为不易。

在7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表示,上半年中国经济逐步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运行呈恢复性增长和稳步复苏态势,发展韧性和活力进一步彰显。同时也要看到,一些指标仍在下降,疫情冲击损失尚需弥补。当前,全球疫情依然在蔓延扩散,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冲击将继续发展演变,外部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国内经济恢复仍面临压力。

经济运行先降后升

经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为4566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1.6%。其中,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同比增长3.2%。从环比看,二季度增长11.5%。

“上半年,全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国经济运行先降后升、稳步复苏。”刘爱华说。

“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国能够在短时间有效控制疫情,实现经济由降转升,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殊为不易,这凸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潜力,同时也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综合施策的效果。”刘爱华说。

从与民生关系密切的指标来看,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连续两个月小幅下降,其中25岁至59岁群体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2%,比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低0.5个百分点。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8%,涨幅比一季度回落1.1个百分点;核心CPI同比上涨1.2%,基本保持稳定。

与此同时,脱贫攻坚成效突出。上半年贫困人口较多的四川、贵州、广西等省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都在5.5%至7.6%之间。社会保障和兜底帮扶持续加强,上半年人均转移性收入名义增长8.2%,其中人均养老金和离退休金增长9.3%,人均社会救济收入和补助收入增长13.2%。

新兴领域动能也在增强。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7%,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高技术领域投入持续加大,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5.8%,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7.2%,其中医药行业投资增长10%以上,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30%以上。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5.2%,比上年同期提高5.6个百分点。

此外,市场预期总体向好。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9%,连续4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4%,也是连续4个月回升。

供给端恢复快于需求端

从上半年主要指标看,供给端恢复快于需求端。例如,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降幅已收窄至1.3%,第三产业增加值降幅比一季度收窄3.6%。不过,反映需求状况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同比仍下降11.4%。

“目前,工业恢复得更好一些,连续3个月正增长,服务业生产指数连续两个月正增长。在服务业中,部分行业恢复的快一些,但住宿餐饮业等还处在深度下降过程中。”刘爱华表示,对比来看,供给端恢复快于需求端,这可能和疫情冲击对不同行为主体的决策影响有关系。

事实上,在供给和需求内部,恢复进程也存在不同。在供给端内部,工业回升要快于服务业。同时,在疫情发展不同阶段也有不同表现。比如,在疫情冲击比较严重的时候,工业生产大幅下滑,但服务业中的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行业表现出很强韧性,甚至有一些行业应运而生、逆势而上。

在需求端,虽然零售和投资数据在下降,但投资恢复要好于消费,说明疫情对投资活动的影响要小于对消费的影响。目前,接触性、聚集性相关的消费,如住宿餐饮业,还是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恢复速度会慢一些。

“从时间纵向来看,不管供给端还是需求端,上半年都表现出回升或者降幅收窄的态势,虽然步伐有所不同,但总体回升态势不可否认,这可能是疫情冲击下经济逐步恢复的客观表现。”刘爱华表示。

目前,国家在宏观政策方面围绕助企纾困出台了90项政策,在需求端坚定实施扩大内需基本战略。在这些政策的作用下,经济会逐渐畅通生产需求循环,最终推动整体经济回归正常轨道。

“进入下半年,宏观政策既要考虑保持政策力度,也要考虑可持续性,未来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刘爱华表示,目前的政策保持了一定灵活性,下半年会根据形势发展,根据“六稳”的实现情况和“六保”任务落实情况,作出适度调整。

全面小康目标会如期实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完整、系统、综合性的目标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历次五年规划目标任务也是相衔接的,‘十三五’规划中也包括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主要内容。”刘爱华说,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经过努力,“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量化指标绝大部分都可以超额完成或者全面完成。例如,GDP、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的目标,目前都接近实现。

脱贫攻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标志。经过多年努力,到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剩余551万人,贫困发生率降到0.6%,这些脱贫攻坚的目标人群是难中之难,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刘爱华表示,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给贫困地区的农民收入、农民外出务工,以及农产品销售造成了一定困难。必须要按照既定部署,坚持现行的目标标准不动摇,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总体来说,目前已经奠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基础,只要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部署安排和政策措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会如期实现。”刘爱华表示。

经济持续恢复有支撑

上半年,中国经济逐步克服疫情冲击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了逐步复苏。不过,由于上半年GDP、工业、服务业、消费、投资等主要指标仍处于下降区域,因此二季度的回升增长仍属于恢复性增长。疫情冲击造成的损失尚未完全弥补,推动经济回归正常水平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从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各个经济指标回升情况看,下半年经济持续恢复是有支撑的。”刘爱华分析说。

首先,上半年经济稳步复苏为下半年持续恢复打下了坚实基础。很多指标在3月份以来都明显回升或者降幅收窄,这种运行态势表明,疫情冲击总体上是可控的,而且中国经济自我调整能力比较强。

其次,疫情期间催生了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为经济回升提供有力支撑。疫情期间,远程办公、在线教育、无人配送等新模式有效地化解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堵点、难点;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新产业形成了更多增长极,将为经济下一阶段增长提供更多支撑。

此外,宏观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上半年,为应对疫情冲击,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适度的货币政策,及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目前已经见到成效,这为下半年更好地应对疫情冲击积累了经验,也进一步坚定了信心。同时,疫情冲击下暴露出一些领域存在的问题,也促使我国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基于此,我们对下半年经济持续复苏是有信心的。同时,经济回升也是有基础、有潜力、有条件实现的。”刘爱华表示,当前境外疫情仍在快速蔓延扩散,世界经贸重启举步维艰,国内需求恢复目前受到一定制约,稳企业、保就业压力还是比较大。所以,还是要坚持底线思维,充分认识疫情影响的广泛性、复杂性、持续性,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狠抓政策落实,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