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时评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7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遏制高校“表格就业”须治本
□ 冯海宁

受疫情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遭遇特殊就业季。有媒体近日调查发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高校、部分专业为追求就业率“好看”,变相要求毕业生提供就业证明等表格材料,以完成就业率统计。令人烦恼的是,毕业生本就因求职背负较大压力,却还得分心配合“表演”。

任何统计数据都应该实事求是,不应该有丝毫“注水”。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例,一旦数据不实,不仅影响就业形势判断,误导保就业政策决策,还会对高校专业设置、专业规模、资源分配等造成误导。为此,教育部三令五申严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造假。6月下旬,教育部再次下发通知,严格核查各地上报的就业数据。

教育部严格核查各地上报的就业数据很有必要,对高校无疑具有震慑作用。一旦发现数据造假,将视情况予以通报并从严惩处。但是,也有部分高校心存侥幸,认为数据造假比较隐蔽,就业证明材料已被“做实”,因而不担心上面来核查。

无论是要求各地各高校严格落实“四不准”,还是严格核查高校就业数据,都及时且必要。但在治标的同时还应治本。比如,应着力转变高校就业评价机制,改变当前重就业数据、轻就业质量的评价方法。再如,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统计机制。长期以来,就业数据由高校自己统计后上报,这种单一统计机制为部分高校提供了自我美化机会。虽然教育部门会予以核查,但每年几百万高校毕业生,加上造假手段较隐蔽,核查难度大、效果有限。如采用多元机制统计高校就业数据,通过数据对比便于发现高校就业数据是否造假。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