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冲击,困难挑战越大,越要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内生发展动力,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保市场主体、保就业和吸引外商外资的重要举措。要按照“六稳”“六保”工作要求,落实落细已出台政策,用改革的办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努力取得最大政策效应,推动我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一系列措施。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冲击,困难挑战越大,越要依靠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内生发展动力,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保市场主体、保就业和吸引外商外资的重要举措,推动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疫情发生以来,为助力企业渡过难关,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比如实施援企稳岗、减免部分税费、免收所有收费公路通行费、降低用能成本、发放贴息贷款等,众多企业从中受益。
同时,当前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仍然很大,疫情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困难和挑战依然严峻,国内消费、投资、出口下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困难凸显,如何保市场主体成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
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并取得突出成绩,国务院在去年发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从制度层面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撑。此次再次强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显示出国家着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增强内生动力、释放内需潜力,更好应对疫情带来的风险挑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去年10月份,世界银行发布《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在上一年大幅提升的基础上再度跃升15位,位居全球第31位,并连续两年被评选为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10个经济体之一。
《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涉及10个评估指标,包括开办企业、办理建筑许可、获得信贷、纳税、跨境贸易等,这些项目都是创办、经营企业过程中关键性的问题。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政策措施,涉及企业关注的多方面问题,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促进全面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更好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增强发展新动能。
比如,强调要落实好已部署的财政、社保、金融等规模性纾困政策。疫情发生以来,这些减轻企业负担的一揽子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要继续放水养鱼,帮助市场主体纾困发展。预计今年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到企业,严禁征收“过头税费”,充分发挥政策红利,让企业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同时,国务院还明确了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硬举措”,包括强化为市场主体服务,加快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在线审批,年内将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权限下放到省级;为就业创业提供便利,完善对新业态的包容审慎监管,清理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不合理准入条件;优化外资外贸环境,授权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等等。
此外,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的通知》,针对部分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和监管不到位等突出问题,要求从严监管、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做到对违法违规收费“零容忍”。
企业面临困难,更需要减负松绑、增添活力。这些措施重点针对一系列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对激发市场活力意义重大,既有利于企业纾困和发展,又有利于在复杂国际经贸形势下,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无疑是着眼长远之举。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之际,优化营商环境愈显重要和艰巨。要按照“六稳”“六保”工作要求,落实落细已出台政策,用改革的办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努力取得最大政策效应,推动我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