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7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槐树下”乡音共鸣
本报记者 王金虎 通讯员 刘启强 卢 晓

6月10日傍晚,在山东烟台龙口市东江街道董家洼村的大槐树南侧,龙口市“习语润心”百姓宣讲团成员吕浩和吴艾倩扮演一对革命夫妻,深情朗诵《最后一封家书》,拉开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来村里第一场宣讲的序幕。

董家洼村现存树龄最长的大槐树绿意盎然,撑起一片清凉的华盖。大槐树下就是舞台,50多位村民坐在小马扎上聚精会神地看着节目。

“云,谁无父母,谁无儿女,谁无情人!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

“小明明,妈妈不能抚育你长大了。小宝宝,你要记得,你的父母是共产党人!”

革命夫妻抛头颅、洒热血的无畏精神打动了群众。50岁的傅国娟坐在头一排,泪水在眼圈里打着转儿,她边鼓掌边说:“他们演得真投入,让我又想起了小时候听的革命故事。不管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革命先烈。”

宣讲员吕浩是企业职工,吴艾倩是医院护士,这对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搭档演绎这段革命故事已不下10次。“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心灵的震撼,都是一次学习。”扮演妻子的吴艾倩说,“要打动观众,首先要感动自己,我们查资料、看视频,努力揣摩体会故事,尽可能地把人物塑造好。”

不仅要把人物塑造好,更要把故事讲述好,通俗生动,百姓听得懂,正是“大槐树下”宣讲最显著的特征。龙口市选择“大槐树下”开展百姓宣讲和文明实践活动,原因正是“接地气”。大槐树下以前是当地村民的议事点,尤其到了夏季,群众经常在树下纳凉、休憩、议事。2018年,龙口市被列为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区)之一。他们建立了“大槐树下流动实践点”,组建了“小马扎工作队”,从村民中招募志愿者,还聘请全国道德模范刁娜等10多名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志愿者担任村级实践站特邀志愿者,定期邀请各行各业的优秀志愿者作为兼职志愿者参与村级实践活动。

“好,好!”观众们的叫好声、掌声和笑声汇集在一起,在村庄上空回响。为了让百姓愿意听、喜欢听、听得懂,董家洼村的“小马扎工作队”下足了功夫。64岁的王基孟是“小马扎工作队”25名村级专职志愿者中的一位,他的拿手项目是讲千年大槐树历史。为了搜集故事,他查县志访群众,请教文史专家。“大槐树是村里的精神财富,老百姓都以大槐树为荣。我觉得要保护好它,讲好大槐树故事。”王基孟说。

48岁的徐业国是诸由观镇涧村村民,也是龙口市“习语润心”百姓宣讲团成员和“小马扎工作队”的兼职志愿者,他打小喜欢音乐,擅长模仿。退伍后回到村里,徐业国没扔下自己的特长,这些年自编自导了一系列宣传农村文明新风的小品。徐业国说:“我生活在村里,这些事儿都是我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的,所以演起来轻车熟路。让老百姓看得懂,记得住,就是我的成功。”

“习语润心”百姓宣讲团特聘宣讲员、龙口驰援湖北的医生吕慧以《两张小纸条》为题,讲述了抗击疫情期间奔赴一线、支援湖北黄冈的感人经历。“通过面对面交流,我感受到了家乡父老对我们医护人员的关心和关爱。这正是我们义无反顾奔赴前线、坚决战胜疫情的动力和信心所在。”吕慧说。

在山东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曲目《我的梦就在你的梦里》中,这次宣讲落下了帷幕。现场的群众意犹未尽,边鼓掌边跟宣讲队员说:“欢迎你们再来!”

如今,在“大槐树下”参加实践活动,成了董家洼村的一种常态。党员、村民代表、群众走上讲坛,谈对新思想、新生活的理解,朴实的乡音引起共鸣。“大槐树下”越办越出名,成为村级文明实践的一个生动案例。2019年,这里被评为“山东省理论宣讲基地”“山东省理论大众化示范点”和“烟台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