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全面补齐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短板”,全力推进易地搬迁扶贫,加强产业就业扶贫,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19年底,该县贫困发生率已下降至2.7%。
基础设施大变样
村民吃上自来水
“你看,这水多清澈,再也不用为吃水发愁了!”看着自家水龙头流出来的自来水,威宁县黑土河镇中坝村村民何永旺忍不住感叹。
由于地势原因,缺水一直是黑土河镇经济发展的“拦路虎”。“连水都没有,更不要说发展产业了。”该镇副镇长陈阳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农民长期吃着“望天水”,种地也指着“望天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近年来,黑土河镇先后通过修建小水窖、兴修水利工程,让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难题得到初步解决,但与群众需要还有不小差距。今年初,该镇筹集资金2700余万元,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在海戛社区六组修建了200立方米蓄水池,安装管道3142公里,并配套安装一套水质处理一体化设备,让周边近9000人的吃水难题得以彻底解决。
据了解,黑土河镇目前已有9个村(社区)的家庭通上了自来水,受益群众4800余户,另外3个村(社区)的安全饮水问题也将在近期解决。
“有了水,就可以种植经济作物,搞特色养殖,乡亲们增收的门路就能多起来。”穷了大半辈子的何永旺决心换一种活法。
虽然每年降水不少,但由于地理条件限制、水利工程不足,地表留不住水,天上下的还不够地下漏的,威宁年年“喊渴”。今年,该县再次编制安全饮水补齐“短板”项目实施方案144个,涉及30个乡,解决3.54万户16.52万人的饮水问题,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0.74万户3.31万人。截至目前,相关工程已全部完工投入使用。
此外,威宁把水泥路也修到了家门口。该县先后修通了150公里高速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等公路共3155公里,通村路2811公里,通组公路5299公里,打通了出山的大动脉,畅通了通村通组的毛细血管。
同时,家家户户用上放心电。仅2019年,贵州电网公司就在威宁投资5.58亿元,用于中低压配电网项目(不含主网)建设,改造升级农村电网。
蔬菜基地连片起
群众就业增收入
迎着落日的余晖,经济日报记者走进威宁县龙场镇开嘎社区的标准化蔬菜大棚基地,一辆挂着湖南车牌的厢式货车停靠在地头,10多名群众分工协作,忙着装运大白菜。
家门口的基地给留守的妇女、老人提供了劳动机会。建档立卡贫困户徐花秀告诉记者,她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务工,工资按日结算,一天80元,加班适当增加,最多一天挣了130元。
今年,龙场镇坚持“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在大力发展油桃、软籽石榴、猕猴桃、核桃等的同时,进一步扩大“短平快”产业规模,种植蔬菜1.5万亩、豆类3.7万亩、南瓜2000亩。
该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威宁之所以最终选择了蔬菜产业,一方面是因为种植蔬菜收获快,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地种植蔬菜的比较优势明显;此外,显著改善的交通条件也为大规模发展蔬菜提供了便利,蔬菜产业巨大的劳动需求量也可提供大量劳动机会,能增加群众收入。
据了解,威宁纬度低、海拔高、日照强、温差大,夏季平均气温不超过30℃,极其适宜发展高山冷凉蔬菜;同时,该县拥有400多万亩耕地,平整连片,境内无大型工矿企业,土壤、空气、水资源无污染,是原农业部认定的“全国153个夏秋蔬菜生产基地县”之一。
另外,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威宁的蔬菜也小有名气,不仅在华南、华东、华中等国内市场得到了消费者认可,还走出国门,端上了日本、韩国、越南、阿联酋等国家居民的餐桌。
今年,威宁规划建设了40万亩蔬菜基地,基地分标准化基地和规模化基地两类,各20万亩。其中,标准化蔬菜基地布局在以500亩以上坝区为主的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
地还是那块地,但种法卖法与以往不同。谁在种?威宁引进216家经营主体参与蔬菜产业发展,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什么卖得好就种什么,部分龙头企业在华南、华东、华中地区建立销售渠道,根据销售情况制订种植计划,变以往的“盲目种植”为现在的“有计划生产”。
农民虽然把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但身份也变了。威宁全力推进“龙头企业+平台公司+合作社+贫困户”运作模式,贫困群众既是种植工人,更是合作社股东,既有土地租金,还有劳务报酬和利润分红,一年可以得到3份收入。
其中,威宁重点打造的7万亩易地扶贫蔬菜基地,由该县农业投资公司与3家至5家经营主体成立联合公司,共同经营管理,成本由县农投公司承担70%、经营主体承担30%,销售收入统一管理、年终结算,扣除成本后,基地纯利润按照51∶49的比例分成,其中经营主体占51%,县农投公司占49%,县农投公司所得利润的81.6%将分给贫困户。
剩余标准化蔬菜基地则由威宁县财政统一完善水、电、路基础设施,由乡(镇、街道)落实经营主体承接种植,吸纳当地群众务工;年终经营主体返还土地流转费,并另按照每亩200元的标准给贫困户分红。
据威宁县农业农村部门测算,该县40万亩蔬菜基地可带动13.56万户56.7万名群众增收,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4.69万户19.7万人。除了蔬菜之外,威宁今年还规划种植了200万亩马铃薯、45万亩中药材,新增38.66万亩经果林,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山地农业发展之路渐次成形。
干部下沉补“短板”
不留死角保脱贫
3月下旬,威宁县委办公室副主任李强与4名同事组成“扶贫督战队”进驻该县龙场镇干河村。
“我们的主要工作是走访群众,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看已经脱贫的是不是真的能脱贫,帮还未脱贫的找到原因、找到解决办法。”李强告诉记者,为了能与群众见面,他们往往晚上九十点才能吃上晚饭,“回不了家是常事”。
记者翻阅李强等人携带的笔记本,发现密密麻麻地记满了走访群众的情况,家里几口人、几亩地,种的什么,收入来源有哪些,记录得一清二楚。“住到村里,就要对每一家每一户的情况都心中有数。”李强说。
今年初,威宁县根据中央和贵州省的安排部署,从县直单位抽调80%的干部成立35个督战队下沉到基层一线,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和攻坚“短板”,开展“百日攻坚”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大督查行动,对群众安全住房、饮水工程、合作医疗、产业发展等进行排查走访,确保脱贫成果。
威宁县要求,一般干部每月工作、吃住在村不少于25天,科级干部不少于20天,县级干部每月工作、吃住在乡镇(村)不少于10天。截至目前,已有7178名县直干部下沉到村开展“百日攻坚”行动。
李强告诉记者,督战队有发现问题、督促整改的责任,更多的还是充当“战斗员”角色,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要立即解决,解决有困难的要及时上报,与业务部门、乡镇一起想办法解决群众困难。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威宁县共接到各级挂牌督战作战反馈问题共8254户,已整改7532户,整改率91.25%。
同时间赛跑、与贫困较量。毕节市委常委、威宁县委书记肖发君表示:“现在已经进入决战脱贫攻坚的最后冲刺阶段,每一天都耽搁不起,必须集中力量打好最后的歼灭战,确保不留死角,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经得起检验的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