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乡村振兴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6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勺窝镇挖掘优势资源,发展绿色产业——
“改变”从一片桑叶开始
本报记者 王新伟 通讯员 高大涛
位于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勺窝镇的瑞慧桑蚕公司组织当地村民们种植桑树。 谭 虎摄(中经视觉)

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优势,借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东风”,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勺窝镇抓住“东桑西移”的契机,积极发展桑蚕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不断拓展产业链,带富了一方群众。

6月20日早上7点半,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勺窝镇没天地村村民卢翠安排好两个孩子的早餐后,便迎着朝阳骑着电动车出门了。20分钟后,她就到达了位于黄河社区的纳雍县瑞慧桑蚕养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在卢翠看来,这家成立于2019年3月的公司充满活力与希望。

给她和工友们带来满满信心的,是公司总经理邓瑞式。

从江西来纳雍勺窝镇做了几年煤炭生意后,邓瑞式抓住“东桑西移”的契机,在当地党委和政府部门支持下,选址向阳山下,开始经营种桑养蚕这个绿色产业。

“黑转绿”的思考——

向阳山下开发“绿色银行”

常言道,思路一变天地宽。

纳雍县勺窝镇煤炭资源富集,邓瑞式在这里曾经收获“黑金”收益,但他心里清楚,单纯依靠消耗能源的发展方式不能持久。

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邓瑞式在与勺窝镇镇长李欢交流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时,把“转行”的想法说了出来,双方达成共识。于是,邓瑞式决定借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东风”,抓住“东桑西移”的契机,就地就近再创业。

邓瑞式一行人先后到浙江桐乡市、云南陆良县、广西横县、四川凉山州等地考察。一路走下来,大家发现桑树浑身都是“宝”——桑叶可以用来养蚕、枝条剪了可以卖给食用菌企业做菌棒、叶茎可用来生产青贮饲料。

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的勺窝镇,每年5月至10月平均气温为26.7摄氏度,非常适宜养蚕。

为鼓励和支持邓瑞式发展桑蚕产业,带富群众,勺窝镇党委、政府将辖区内关停煤矿的办公楼、设备等进行资源整合再利用,入股瑞慧桑蚕公司,作为贫困户分红和壮大村社一体合作社的发展基金。

同时,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运营,把零碎的土地集中起来,农户可以选择用土地入股,在获得务工收入的同时还能参与年终分红。为促进多渠道增收,农户还可以在桑树林里套种马铃薯、中药材等,实现“长短”结合发展。

今年,勺窝镇种植桑树1.6万余亩,占可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产业覆盖全镇17个村(社区)的9944户3.59万人,镇里还因地制宜建立了13个养殖基地,解决了3000余人的就业问题。

在发展桑蚕产业过程中,勺窝镇坚持党建引领,在纳雍县勺窝镇现代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下建立了17个分社,均由党支部领办,实现贫困户脱贫和村集体经济积累齐抓共进。

传说成了现实——

“种桑养蚕13天见现钱”

向阳山上午还是朝霞满天、晴空万里,待到卢翠在公司吃过午饭后,便淅淅沥沥下起雨来。山风裹挟着山雨落在身上,一阵凉意。

在1号孵化厂房里,一条条白白胖胖的蚕正在吃桑叶,一片沙沙声。卢翠不时叮嘱工人往支在板房里的煤炉添加煤炭,给正在吐丝的蚕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

走到小蚕共育房,员工李欢说:“里面的‘蚕宝宝’可比我们过得舒服多了。”原来,今年公司加大投入,在小蚕共育房里装上了地暖,保持恒温,更利于“蚕宝宝”成长。

蚕的正常生长周期约28天,可分为5个龄段。为提高“蚕宝宝”的成活率和蚕茧质量,瑞慧桑蚕公司负责养1至3龄段大约15天,农户负责养4龄及5龄段大约13天。

这10多天村民需投放750公斤桑叶,可收获75公斤茧,按回收价每公斤56元计算,可收入4200元。

“种桑养蚕13天见现钱”,这个说法在村民们拿到现金时变成了现实。

放眼望去,勺窝的山岭之间桑叶摇曳,绿意盎然。

在压落村通村公路旁,一群身着深蓝色衣服、头戴蓝色帽子的工人,正抢抓下雨的有利时机补种桑树苗。

该工点负责人周鹏是压落村本地人,退伍后到瑞慧桑蚕公司担任管理员,每月有4800元工资。因看好公司的前景,他还主动把家里的4.5亩土地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给公司,共同发展。

“我们是隔壁沙包镇水淹坝村的贫困户,今年2月份在帮扶干部的推荐下来公司上班。我们两个人加起来每月有1万元工资,还包吃包住。”宫定明、周顺会夫妇告诉记者。

邓瑞式和李欢算了一笔账:根据勺窝镇的海拔和气候,全镇1.6万余亩桑树今年平均每亩可产鲜蚕100公斤左右,年产值9000余万元,带动公司务工人员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

人才回流有缘由——

“这是一个有希望的产业”

勺窝镇大规模发展桑蚕产业的底气,除了政策、自然条件等优势外,还在于瑞慧桑蚕公司吸引了一批敢想肯干的人才回流。

卢翠放弃了在深圳一家外资工厂每月8000元的工资返乡;周鹏退伍后到公司参与管理;瑞慧桑蚕公司还为6名本地“90后”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1997年出生的王庆峰家住勺窝镇水沟村,现在主要负责公司人事工作。2019年从福州大学毕业后,王庆峰觉得老家有一家大企业实属不易,在动员家人把土地流转出来种桑养蚕的同时,还主动联系到公司就职。“这方山水养育了我,我理应用学到的知识回报家乡。”王庆峰说。

今年即将从贵州师范大学毕业的没天地村女大学生袁梅因看好桑蚕产业的前景,放弃了留在贵阳打拼的念头,3月份到公司任办公室主任助理。袁梅说:“家门口的产业必须要支持,何况这还是个有希望的产业呢!”

如今,瑞慧桑蚕公司已经有高级管理人员13名、中级管理人员32名、普通养殖员工500名,现有蚕丝被拉丝生产线4条、肥料搅拌厂1个、蚕茧烘干厂1个,正逐步走上全产业链发展之路。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