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6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农人”徐如松:
返乡创业土生金
本报记者 王金虎
徐如松(中)与合作社成员在搬运蚯蚓。 邓美平摄(中经视觉)

仲夏时节,在山东德州市夏津县双庙镇清凉寺村,蓝天白云下,去年栽下的200亩、8000余株桑葚树苗已经长到1米高;树苗间则是成千上万条蚯蚓的生长温床,地面上随处可见蚯蚓掘洞的痕迹……头戴草帽、皮肤黝黑的“新农人”徐如松,拿着小铁锹穿梭于田埂间。

“这是我毕业回乡创业9年的‘作业本’。”今年32岁的徐如松说。

2011年,徐如松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开始在沙土地里“折腾”。他种过大棚蔬菜,养过家禽,但总觉得在提升土地附加值方面有待提升——“这土坷垃里就刨不出金?”

2012年初,他偶然得知,蚯蚓是个宝,可以用来制药、做化妆品、处理污泥等,用途广、繁殖快。当地气候很适宜蚯蚓生长,清凉寺村以及周边林木资源丰富,这些都为发展蚯蚓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且,养蚯蚓收获周期仅1个月,一年可收10茬,病死率低,养殖风险小、收益高,这是一个好门路。

打定主意的徐如松说干就干——起初是3亩、5亩小规模养殖,2014年扩大到30亩地,两年后又承包了100亩杨树林地。他养的蚯蚓销路很广,当地的污水处理厂,天津、河南等地的化妆品公司与制药公司,都对蚯蚓供不应求。

夏津县地处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获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有“葚果之乡”之称。近年来,夏津县大面积推广桑树种植。去年3月,徐如松规划的“地下养虫,地上种果”林下经济开始实施,落成了200亩的种养一体新基地,带动附近40余位村民就业。徐如松为记者算了一笔细账:“每亩一次性投入约9000元,可连续10多年有收益。根据这几年市场情况,每亩地养殖纯收入在6500元至8000元,两三年后,还可增加每亩1000多元的葚果、桑叶销售收入。”

目前,徐如松还成立了合作社,吸引农户加入,义务传授技术。下一步,他计划建一个养牛场,充分利用村里及周边村的农作物秸秆来养牛,再利用牛粪养蚯蚓,用蚯蚓粪做有机肥。“若能将基地产业发展为更圆满的闭环,抗风险能力将大大加强,就业人数自然会成倍增长。那时,土坷垃里就真的刨出金子来了。”徐如松说。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