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3D视觉行业供应链遭遇重大考验。“公司上游硬件供应突然告急,下游需求也出现停滞。面对这样的冲击,我们紧急调整了公司发展战略。”深圳光鉴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朱力说,“新形势下,3D视觉行业‘危’与‘机’并存,我们要针对这一新情况实行‘双轮驱动’战略。一方面,要继续苦练内功,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拓宽应用场景,寻求合作机会,为前沿技术拓展‘用武之地’。”
光鉴科技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致力于提供自主研发的纳米光子芯片结合人工智能算法的3D视觉感知公司。短短两年间,公司团队就打通了从光子器件、3D相机系统到应用算法的全技术链,成为国内唯一覆盖结构光和ToF技术路径解决方案的公司。
“我长期看好3D视觉行业,该项技术能为不少生产生活场景提供精准识别能力。”朱力说,“比起平时,疫情期间需要精准识别的场景更多了。比如,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的服务机器人在行驶中如何准确避障,小区门禁如何更准确地识别来访者身份等,都离不开精准识别能力。”
近期,朱力带领团队开始将3D视觉技术应用拓宽到物流场景。他发现,疫情期间网络订单量极大,可是很多物流园区还在沿用传统测量方式和测量工具。“如果将3D视觉技术应用在物体测量环节,必然会进一步提升行业效率。”他表示,光鉴科技正在开展的研发项目,正是基于“3D视觉技术+核心体积测量算法”集成智能设备,通过快速准确捕捉获取包裹参数并加以计算,直接输出结果数据。该技术可在降低快递行业工作强度的同时,节省时间并提高测量精度。
自从2月份复工复产以来,光鉴科技上海公司临时组建了包括市场、硬件、软件及生产在内的8人研发小分队,在办公室搭建了临时物流模拟区,开展新型体积测量方案研发。
因为定制的测试支架没有到货,测试工程师王凯利用相机三脚架、长条木棍搭建起一个简易测试支架。“在专业工具到位前,我们只能先采集图像、导出,一条一条统计结果。”王凯说,测试团队不断重复着枯燥的采图工作,手动输出了多个专业测试报告。
随着关键设备陆续到位,他们又使用专业工具迭代算法、优化测试效果。“在近一个月的时间内,我们的算法及工具更新了近10个版本。期间,团队还与意向客户沟通协调,并借用客户演示区的实际场景作测试,测试结果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王凯说。
疫情发生之前,光鉴科技已经经历了三轮融资,正处于快速扩张期。朱力说:“现在公司发展节奏需要慢一点,不过这并不是坏事。我们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如何提升技术实力,如何挖掘团队潜力,如何开展业务。经过这段特殊时期的坚守与磨合,我们的团队变得更团结、更有效率、更有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