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脱贫攻坚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6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陕西宝鸡:
第一书记共建扶贫联盟
本报记者 张 毅 通讯员 何汪维

自从去年正式脱贫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杨家川村的豆腐制作高手李德平,就一直张罗着搞一个豆制品合作社。从贷款5万元办起豆腐作坊,到注册商标再到与宝鸡市绿丰源蔬果专业合作社签订长期供销协议,前后用时不到一年。“现在,我每个月收入稳定在5000多元,下一步我将带领村里的20户村民一起发展豆腐产业。”李德平说。

其实,李德平成功脱贫的背后推手,是村里的第一书记、宝鸡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分局副局长李玮。2017年初,他到杨家川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后,就帮助李德平注册了手工豆腐商标。此后,逐步标准化品牌化的乡村手工豆腐很快打进了城里的大卖场。

随后,在李玮的指导下,其他村的3家合作社先后成功注册了多个当地特色农产品商标。

从“守土有责”服务一个村,到发挥长项服务“一条链”,李玮的“跨界”尝试,其实得益于另一位驻村第一书记朱文超的探索。3年前,被派驻坪头镇营头村的朱文超接到了邮政部门一单10吨核桃的订单,他联系了当地好几个村,七拼八凑也只搞到1.5吨的核桃,最后眼睁睁地看着到手的订单“黄”了。

“西山地区农产品资源丰富,但由于单打独斗,一直成不了‘气候’。只有突破管片辖区,统筹发挥来自各个领域的第一书记在产业扶贫方面的专业资源,整合资源才能脱贫致富。”说干就干,在宝鸡市陈仓区委的支持下,2017年8月,朱文超联合当地8个贫困村的“第一书记”成立了“产业扶贫联盟”,对农特产品统一定价、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实现了产业发展信息共享、品牌共有、市场共进、销路共用。如今,扶贫联盟里的“第一书记”由最初的8位增加到57位,还吸引了当地6家企业、4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142名农户加入,第一书记产业扶贫联盟的“服务链”覆盖了西山地区所有的贫困村。

“联盟不直接从事具体生产经营活动,主要职能是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供销信息平台、组织产品展销会、开展志愿服务等。”朱文超告诉记者,联盟成员建立了微信、QQ群,定时发布农产品信息,并探索出了“支部引领+联盟对接+公司销售+合作社收购包装+农户生产”的“5+”服务模式。

为了把资源优势和种养技术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扶贫联盟专门制定了“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先后协助合作社注册了“德丽蜂果”“温水寨”“黑闹闹”等农特产品商标,为8类农产品统一设计了农产品包装礼盒,变“精致”后的农特产品身价大增。

为了让“山货”走出山区、走向市场,4月26日,陈仓区首家第一书记产业联盟扶贫产品直销店正式开业。直销店主要依托绿丰源合作社的销售网络,通过产销对接、消费扶贫模式,把西部山区的农特产品送到市民家门口。

目前,扶贫产业联盟与宝鸡市20家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8家单位签订了消费扶贫协议,迅速形成的品牌效应带动4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会员3142名,其中贫困户占到30%以上,联盟旗下的花椒、苹果、香菇、肉牛、土鸡等16种农产品不到3年时间,累计销售收入近4000万元。

如今,每逢周五,扶贫产业联盟都会在宝鸡市组织消费扶贫展销会。在近日举办的展销会上,扶贫联盟“第一书记”卢晓鹏现场为群众“带货”,仅半小时,王文文等贫困户滞销的黑木耳被销售一空,实现收入1万元。据介绍,这样的展销会已举办了6次,销售农产品40余万元。

扶贫联盟在扶持贫困户发展和销售西山农特产品的同时,还发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成立了7支志愿服务队,围绕农业技术、金融服务、就业创业、电子商务、爱心帮扶等,定期为群众开展志愿服务,打造了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实现了服务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据统计,志愿服务队已组织开展系列志愿活动200多次,累计服务群众2200多人次。

“通过扶贫联盟不仅提升了农户的商品意识、标准意识和发展的内生动力,更重要的是培育了一批农业企业带头人,形成了产业扶贫的正循环。”宝鸡市陈仓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裴振强说。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