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城市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6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湖南常德向“水安、水净、水亲、水流、水游、水城”建设目标迈进——
五大水工程化解城市痼疾
本报记者 刘 麟 谢 瑶 通讯员 徐虹雨
图为粟家垱机埠生态滤池。 (资料图片)

湖南常德既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也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多年来,常德推进“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文化、水资源”五位一体建设,并启动常德河街建设,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与水融合。如今的常德花红树绿,一幅祥和的画卷正在铺展。

湖南常德,地处湘西北,一座典型的中国南方丰水型城市。水,赋予了这座城市灵气,也曾带来过灾情。

一座城市,何时能倚水听雨、枕河安眠?多年以来,历届湖南常德市委市政府大胆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推进城市“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文化、水资源”五位一体建设,提出“水安、水净、水亲、水流、水游、水城”建设目标,倾全城之力,实施活水、净水、蓄水、排水、亲水五大工程。

穿紫河凤凰涅槃

在海绵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一条被称为昔日龙须沟、今日金腰带的穿紫河实现了凤凰涅槃。

穿紫河位于常德市城区腹地,全长17.3公里,与沅水一堤之隔,东北角与柳叶湖相通,呈“Y”字形分布。

在常德市民眼中,穿紫河变化的,不仅仅是颜色,还有命运。穿紫河是一条流淌了千年的古运河。1958年,为了解决灌溉与防洪问题,常德历时两年修建了渐河。穿紫河水系源头从此受到人工调控,极大缓解了旱涝压力。1972年,为了解决丹洲内涝与穿紫河防洪问题,常德市又修建了新河。穿紫河变成了断头河,没有源头补给,无法自净,加之城区扩大,污染加重。污染严重时,穿紫河沿线密密麻麻分布着118个排水口。

被严重污染的古运河,成了城市之痛。从2002年起,穿紫河治污工程启动,通过“引沅济穿”提水工程,稀释穿紫河的污染。2006年,穿紫河治理在国内率先引进德国汉诺威水系的先进治污理念,建立健全城市“两水(污水、雨水)”收集系统。2013年常德市“三改四化”把城区的水改摆在了重要位置,穿紫河治理是城区水系改造的重中之重。

改造中,穿紫河沿岸建起了8个新型雨水泵站,沿岸118个排水口已被全部截流。常德市政府斥巨资,打开了盖板、拆除了河堤、疏通了河道、增加了调蓄容积,并修建了1100多公里地下管网,将无数大小“海绵”与穿紫河连通。

如今的穿紫河不仅恢复了自洁功能,还像一块巨大的“海绵”,消纳着城区的超量雨水。

2015年,常德推进“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文化、水资源”五位一体建设,并启动常德河街建设,将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与水融合,让穿紫河美起来。2016年10月份,穿紫河畔的大河街、小河街从沈从文的笔端走出,从老常德人的记忆里复活。吊脚楼、青砖瓦、麻石路面,让人想起曾经的家园。常德还打通了内河水系,连通新河、白马湖、穿紫河、柳叶湖、沾天湖,开辟往返航道45公里,建设丁玲公园码头、白马湖公园码头、柳湖沙月码头等14个码头,开通水上观光游览船。

如今的常德,无论穿紫河、护城河,还是公园里的湖泊、小区里的水塘,只要有水的地方,都实行了净化处理,长满了多种多样的水生植物,水质大为好转。

城市雨水被“收留”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常德脱胎换骨。

常德的柳园锦江宾馆,昔日宽敞的车道、硬化的广场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高低不平的草地和错落有致的水塘。草地与道路接壤处,则留着一米多宽的草沟。

草沟上每隔几十厘米就镶嵌着一块条石,将草沟分割成无数段面。草地间蜿蜒伸展的车道、规划紧凑的停车场,也都铺上了多孔改性水泥。

小雨时,雨水通过草地、多孔改性水泥向地下渗透;随着雨势加大,来不及渗透的雨水便汇集到草沟,通过沟下继续“秘密”渗透滞留。只有暴雨季节,超量雨水才会顺着草沟汇集到不远处的水塘。

这块巨大的“海绵”不仅铺向宾馆、公园、学校、居民小区,还铺上了办公楼、教学楼、居民楼的楼顶。

80%的雨水都被“海绵”就地吸收了。剩下的20%雨水如何处理呢?在常德城区南北两边,分布着护城河、穿紫河两条河流,两条河流覆盖了大半个常德城,城市超量雨水便被它们“收留”了。

走进武陵区落路口社区天源星城小区,篮球场下藏着一个150立方米的大水池,专门用来收集雨水。除此之外,小区内还增加了植草沟、道路环保雨水口、雨水花园、水生态修复系统等过滤体,可有效沉淀和净化雨水。经过多重过滤,快排变成了缓排,雨水得到净化,并存进储水箱、景观水池,循环利用。待有需要时,便将存蓄的水替代自来水用于景观补水、绿地灌溉以及居民的日常清洁用水,水在小区“活”了起来。

除了天源星城小区,泰达润景园等小区也都应用了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

常德的城市道路也启动了海绵城市建设模式。紫菱路西段,是海绵型道路建设示范工程。一块块3寸见方的小石块,整整齐齐铺在道旁,石逢间填满了碎石和粗糙的沙砾,专业术语称之为弹石铺装,地砖之间的碎石缝隙是雨水自然下渗的通道;人行道上的植草沟里花草葱茏,使用了粗砂层与透水混凝土新技术,不再是以前的黏土栽种。

巨大的“海绵”化解了城市的水情。2019年7月16日傍晚,最大降雨量达到85毫米/小时,该记录仅次于1973年7月23日的95.5毫米/小时,是46年以来最大小时雨强。在7月17日凌晨3时,暴雨过后的常德,积水消失。面对这场巨大的考验,常德海绵城市建设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桃花源里的城市

常德以棚户区改造为切入点,打造诗意栖居的人居环境。常德面积最大、最具地方文化特色和影响力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常德老西门成为了范例。通过挖掘整合常德丝弦、花鼓戏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护城河、杨家牌坊、火神庙第八大文化遗存,还原老常德人的生活场景,并恢复了老常德的民居——“窨子屋”。该窨子屋荣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公共建筑类金奖。老西门开街之后,成为了常德一处记忆乡愁的好地方。

常德还依托沅江南岸防洪堤建设,邀请中央美术学院为艺术主创单位,建设总长4.35千米的“常德画墙”。同时,建设中国壁画博物馆、壁画研究培训中心、中央美术学院实习基地,与河对岸的常德诗墙一起形成“北诗南画、交相辉映”的独特文化风景。

此外,桃花源提质改造、白马湖片区、阳明湖片区、丹洲生态城、沅江风光带、绿色小镇等重点工程品牌一一亮相;大唐司马城、婚庆产业园、卡乐世界等产城融合工程和屋顶绿化行动等有序推进;打通常德“一小时经济圈”,建设沅澧快速干线,拉通沅江过江隧道……常德,越来越成为桃花源里的城市。

2014年,常德市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按照“四美一化”即村强民富生活美、村庄宜居环境美、村风文明行为美、村稳民安和谐美、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标准,在2020年建成1000个美丽乡村。

澧县小渡口镇亮出“打造梦里水乡、建设幸福家园”的目标,对集镇中心街的340户房屋实行棚户立面改造,棚改突出湖区特色,并挖掘以观光垂钓休闲为主题的旅游资源,形成“莲藕花海”景观。鼎城区石板滩镇毛栗岗村积极开发乡村旅游,建起了50亩大棚鲜花和200亩时鲜水果基地,被评为湖南“特色旅游名村”。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