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张影是学生们眼中一位“有点儿意思”的教授。他的讲义十分简洁,却充满细节,每每解答一个问题,都会给出一个来自真实世界的生动案例,张弛有度地调动着听者的思维和情绪。“我希望学生们在我的课堂上真正理解‘学’的意义——发现问题、逐步探究、用一个问题通向下一个更好的问题,成为自我学习的个体。”张影说。
采访中,这位学者思维敏捷,尽显浓郁的学术气息。从大洋彼岸取得终身教职,到回国任教于北大光华;从专注市场战略与行为科学,到探索全新的数字化商学教育,言谈间,他的教育和学术历程徐徐铺开。
年逾不惑、归国10年的张影,仍是此间少年。
归国,是情怀也是责任
在加入北大光华之前,张影先后就读于剑桥大学与芝加哥大学。年轻时,他的理想曾经在艺术史与心理学之间摇摆,终因对市场运作以及人的决策过程更感兴趣,进入了行为科学这个新鲜而富有挑战的领域。
海外求学经历,为张影“以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和科学理性的研究方法,做具有国际水准的中国学问”打下了扎实基础。
回忆起在芝加哥大学求学的那段经历,张影用“高压下的享受”来形容:“尽管每天要学习10多个小时,但你能从内到外感受到自己在成长,因为在那里能接触到全世界最优秀的学者,以及最前沿的学术思想。”
芝加哥大学是行为科学研究的重镇,云集了一大批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大师与无数后起之秀。如果说在剑桥的学习经历,让张影对市场中“人的决策行为”有了更多敬畏,那么在芝加哥大学的求学经历,则让他在敬畏之外发掘到更多学术之美。
从那时起,在市场战略与行为科学的学术道路上,张影越走越远,根越扎越深。在美国求学和工作期间,他两度获得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大奖,并获美国营销科学院杰出青年学者奖,后来又在德克萨斯大学取得终身教职,在学术界渐露头角。
然而,2011年,张影毅然回国,来到光华管理学院成为一名普通教师。当时摆在他面前的机会很多,但张影把北大作为第一选择。在他看来,北大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世界上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大学很多,但从来没有一所大学像北大一样,与一个国家民族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是这种情结,让他选择来到北大,希望为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贡献学者力量。
张影认为,在国内普及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教育,提升经济学、管理学研究水平,对于未来中国深化改革和继续发展至关重要。“今天,中国社会正经历巨大变化,而经济的迅速发展必然带来人们心理上的变化。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在通过经济增长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时,如何在心理上同步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在这些方面,行为科学有着非常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张影说。
教育,是工作更是兴趣
这些年来,伴随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以及企业家群体不断成长,商学教育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要。
张影说,在长期教学工作中,企业家们对管理知识和理论的渴求以及学习速度,令他十分惊讶。“中国企业家的特点是好奇心非常强,每年都有一大批企业家带着他们的好奇心与问题来到光华管理学院,渴望找到求解问题的钥匙。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以及不安于现状的精神,是推动中国经济成长和自身企业成长的重要动力。”
今天,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商学教育也从最初学习西方的模式,逐渐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在张影看来,尽管中国的商学院教育历史比较短,但正因如此,也少了很多条条框框的束缚,给了教育者一个机会,去思考未来10年、20年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商学院教育,培养什么样的管理人才。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是张影经常提到的方法论。“我们正在进入一片无人区,要解决的问题前所未有,必须保持谦虚和开放的研究态度。”
张影认为,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对于中国学者来说,是一座学术富矿,可研究的问题有许多,给他们提供了珍贵的创造知识的机会。
他举例说,在宏观层面上,我们会思考中国经济改革的突破口何在,增长新动能何在;微观层面,数字经济将如何改变中国企业商业实践,这涉及公司财务、市场营销、企业战略、组织行为、领导力等方方面面,这都是西方管理学不曾有机会回答的问题。如何创造有益于中国当下乃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商业与社会知识,推动中国管理科学的发展,服务国家发展与商业实践,是中国的商学院教育必须直面的挑战。
在张影眼中,探索知识的边界是教学工作的美妙之处;而“教学相长”则是另一种美妙体验,这也是他在光华管理学院任教最大的感受。他说:“北大的学生,大多数具有很强的家国情怀。他们思考的不仅是如何在毕业之后谋得一份好职业,还更为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议题。这些年来,无论是本科自主招生,还是MBA项目改革,光华都十分注重学生成长与文化背景的多元化,使他们能够在多元文化和观念的碰撞中更好成长。”
“学生们面临很多未知,我也面临很多未知,整个中国社会都在改革中不断探索。我不觉得是在单纯教学生,他们的思想和才智也常常给我很多启发,能有机会与他们一起成长,这也是我愿意站在北大讲台上的原因”。张影说。
求解商业实践的现实命题
作为一名学者,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为谁研究,是张影时常思考的问题。
这些年来,在国际顶级的学术期刊上,北大光华学者的名字频频出现,研究成果的影响比肩国际一流商学院。在张影看来,中国学者学术影响力的提升与中国经济影响力的提升密切相关。但他表示,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的价值,不仅表现为在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它更反映在扎根中国,去揭示中国管理智慧,解决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做服务社会的经济管理研究。
那么,什么是他当前最关注的学术问题?
“企业如何通过数字化提高效率和管理水平”,张影毫不犹豫地回答。在他看来,当下企业数字化转型如此重要,是因为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企业运作效率和竞争力的提升。数字化将不单单改写商业世界竞争的基础逻辑,也将改变科技社会的生产关系。
张影说,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使许多行业受到不同程度冲击,而数字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展现了更灵活的应对能力、更坚实的抵御实力,以及更强劲的生存韧性。这给企业带来的启示是:数字化转型,在今天已经从“附加值逻辑”变为了“必选项逻辑”。
“在这个过程中,数字化不是一个技术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它反映的是新技术环境下生产关系的问题。”如同企业所有其他决策一样,它的出发点应该永远是客户需求。通过触点数字化、业务在线化的方式,将客户需求与企业内部行为转化为可运算的数字,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算法提升供需的匹配效率和质量,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以共享经济、新零售为代表的大量新商业实践扑面而来,中国企业正迅速消化吸收全球最好的想法和技术,完成再创新与商业化。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商业模式的创新在中国,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却在西方。面对这一略带争议的问题,张影表达了截然不同的看法:“商业模式创新与商品、服务的创新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只有在商品、服务创新的基础上,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价值,才会诞生商业模式的创新。”
“在中国,还有太多类似于这些有待探讨的问题需要去求解。”在张影眼中,“中国的商业世界,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你将面临什么新问题,你的答案也要永远保持新鲜”。
“对于所有企业家来说,今天的中国就是一片热土。”张影说,广阔的市场、鼓励创新的政策,给各类商业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土壤,使企业能不断试错,去发现创造适合企业的经营模式、利润实现方法等。未来,中国一定能诞生一大批掌握核心技术、引领商业模式创新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没有独自成功的企业,任何企业都是顺应时代、为时代所成就的。如何成长起一批具有市场价值创造能力,又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企业?这是中国企业家的使命,也是中国商业管理研究者的使命。”
采访结束之时,张影随即匆匆赶去参加毕业生答辩,这是他当天最重要的日程。在北大内外,张影的“身份”很多,也有许多在别人看来很光鲜的头衔,但他最喜欢和珍惜的,仍然是在燕园做一名普通教授。他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学研究上,并乐在其中。10年前,这是张影归国的初心。现在,他依然站在普及与提升中国管理学教育的第一线,践行着“在浮躁中坚守”的北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