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上市公司协会2020年年会暨第二届理事会第十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表示,财务造假严重挑战信息披露制度的严肃性,严重毁坏市场诚信基础,严重破坏市场信心,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是证券市场的“毒瘤”,必须坚决从严从重打击。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12家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被处罚,或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财务报表是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的“指南针”。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现金流等指标,是投资者选择购买A股标的的重要参考。投资者可以通过解读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获得判断上市公司“成色”的重要信息。然而,一旦被解读的财务数据是经舞弊“粉饰”过的,就可能给投资者带来巨大损失——因此,识破财务舞弊尤为重要。
举例来看,“整容”式财务舞弊通常表现为会计处理错误,比如提前确认收入、滞后确认费用等。这些局部“整容”往往基于真实交易,通常不需要牵涉上市公司不同部门人员,隐蔽性相对较高。
“换脸”式财务舞弊则是一种伪造经济业务活动的“无中生有”式舞弊,比如虚构不存在的交易、夸大交易规模等。“换脸”通常是系统性舞弊,需要调动上市公司内部较多资源,并涉及企业不同部门一起参与。
那么,面对花样繁多的舞弊套路,普通投资者该如何识别出上市公司舞弊的迹象呢?
在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朱昕诺看来,首先要开展舞弊动机识别。对此,投资者可以关注上市公司的股东,尤其是重要股东的持股情况,识别其是否具有短期变现的需求。比如,可以关注大股东禁售期是否将近届满,重要股东是否有资金链压力或套现需求等。关于满足财务指标的动机,相对更加隐蔽,但仍可以通过阅读上市公司季度报告、半年度报告以及年度报告,财务报表及附注中与外部债务相关信息,主要管理人员薪酬变化与业绩变化的相关性等方面,加以分析和识别。
其次,要开展舞弊迹象识别。朱昕诺介绍,“换脸”式财务舞弊,作为一种恶劣且短期难以察觉的财务舞弊方式,此类财务报表经常表现为:一是“超凡脱俗”——近几年的财务业绩变化大大超出同行业公司的表现,将财务报表与业务数据进行关联分析时,会发现大量“优异”表现。例如:将产量与工人数量分析,会发现人均产量大大超出同业水平;将收入除以销量,会发现单价大大超过正常水平。
二是“临界状态”——每年的业绩均以一个稳定比例上升,或者周期性“业绩回暖”,或者每三年“扭亏为盈”一次等。
三是“不同凡响”——在一些负面外部环境,如政策变化、技术迭代等因素影响下,企业业绩不降反升等。因此,当投资者看到这些看似“优异”的财务报表时,要谨防是否存在虚构式舞弊风险。
“对于‘整容’式的财务舞弊,由于其目标为具体财务指标,通常表现为业绩变脸快,周期相对较短,属于‘打一枪换个地方’。要识别这种套路,投资者不妨通过观察企业前几年的业绩表现,包括管理层、治理层、外部审计师变动等因素,来考量企业是否存在习惯性滥用会计处理等问题。”朱昕诺表示。
“同时,提示投资者,随着重组数量增加,有些上市公司承诺业绩出现‘水涨船高’的情况。但是,重组标的资产后期很可能达不到承诺的业绩。对此,有人就开始‘动脑筋’‘想办法’,粉饰业绩、虚假披露,这些违规行为都将侵害投资者合法权益。对此,证监部门将对相关企业及个人给予处罚及市场禁入措施。”上交所相关负责人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