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云游非遗·影像展”暨“首届荆楚非遗购物节”启动仪式在湖北省图书馆举行。图为武汉面塑手艺人刘洁在现场展示技艺。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6月10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的传承人道安在进行无胎成型,银花丝制作中这一步需要匠人有高超的技艺。 (新华社发)
6月6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老街内的非遗馆群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包含良渚玉雕馆、余杭纸伞馆、瓶窑陶艺馆、风筝灯彩馆、蚕桑文化馆5个非遗馆。
新华社记者 徐 昱摄
近日,武汉大学标志性建筑“国立武汉大学”牌坊遭搅拌车撞击后受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老牌坊建成于1937年,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之一,此次遭受撞击让网友直呼心疼,纷纷表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真要好好加强”。
灿若星辰的文化遗产是我国的金色名片,承载着国人的情怀和记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6月13日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和旅游部集中开展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
丰富产品展示保护成果
同仁堂中医药、张小泉剪刀、五芳斋粽子、盛锡福皮帽、内联升千层底布鞋……一家家耳熟能详的老字号背后,是一项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有着上百年历史的非遗产品,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新时代电商发展的助推下,掀起了一轮轮消费热潮。
“天下香粉莫如扬州,传统技艺名不虚传。国货给力!”一位在淘宝购买了国妆老字号“谢馥春”鸭蛋香粉的消费者作出评价。对于消费者而言,非遗产品意义独特,能为生活增添一缕文化韵味,满足休闲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寄托;对于传承者而言,消费是传播非遗理念、讲述非遗故事的重要途径,公众在购买、使用非遗产品的过程中,自然会去探索、了解产品背后的非遗技艺,领略其丰富内涵。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期间,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拼多多、美团、快手、东家等网络平台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相关单位、企业和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将在各平台开展销售活动。同时,各地也在确保疫情防控安全的前提下,在历史文化街区、非遗老字号等场所组织开展线下非遗购物节活动,让公众在购物体验中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的麻料村,是远近闻名的“银匠村”,村民世代以银饰加工为生。近年来,麻料村凭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银饰锻制技艺”建起银饰工坊,发展银饰锻造、乡村旅游等产业,“非遗扶贫”成效显著。然而,受疫情影响,今年麻料村游客数量锐减,不少手艺人收入惨淡,非遗购物节的举办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在疫情影响的背景下,支持电商平台举办非遗购物节,从消费端发力,有利于帮助广大非遗传承人特别是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拓宽销售渠道,推动复工复产,助力脱贫攻坚。”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一级巡视员王晨阳介绍,截至目前,全国设立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超过2000所,带动非遗项目超过了2200个,培训将近18万人,带动将近50万人就业,带动20多万贫困户脱贫。
非遗扶贫是推动产业发展和文化振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多赢之举,电商平台则有效打通了非遗扶贫的“最后一公里”。非遗购物节的举办,不仅能够有效扩大消费、促进供销对接,也能帮助非遗传承人通过市场来检验自己的作品,洞悉公众需求,进一步提升技艺,促进非遗传承。
“这次非遗购物节,就是在网上打一场脱贫攻坚战。”王晨阳说。
珍贵影像讲述匠心故事
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力量,正因为有他们的坚守,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历尽沧桑仍然璀璨生辉。但由于不少传承人年事已高、后继乏人,部分非遗项目生存状态堪忧。
传承人所承载的技艺、经验、文化记忆和教学能力,是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核心内容。2015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试点启动,通过资料收集、拍摄影像等方式,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实践、教学全方位记录,建立传承人专题资源库,并制成纪录片进行公共传播。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文化和旅游部推出重头戏“云游非遗·影像展”,向观众呈现这些难得一见的珍贵记录影像,讲述非遗传承人的匠心故事:
《吴修富的肉连响》,一种濒临灭绝的民俗舞蹈在七旬老人的推动下火遍恩施州;
《刘永安——木偶戏(邵阳布袋戏)》,一个人的“剧团”坚守多年,刻画木偶人物角色惟妙惟肖,说唱戏文字正腔圆,声音刚劲豪放;
《沈少三——撂石锁》中,“一代跤王”沈少三曾让“撂石锁”绝技惊艳天下,今年已90岁高龄仍义务教20多个孩子学习这项传统技艺;
此外,《手造中国》《甲子漆艺》《大匠之梦》《戏梦关东》《平遥布鞋》等千余部纪录片都在此次“云游非遗·影像展”公开展示,讲述鲜为人知的非遗故事,呼吁公众共同关注和参与非遗保护。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秘书长潘燕表示,本次影像展还特别推出“拥抱身边的非遗”系列专题片,从初心、本心、匠心、仁心、恒心5个角度呈现当下非遗传承和保护成果,打造传统美学大赏。
《非遗·初心》聚焦中国非遗美食,挖掘已传承千百年的饮食文化内涵;《非遗·本心》从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曲艺方面入手,呈现传统演艺的魅力;《非遗·匠心》记录传统手工艺,反映民族文化基因的绚丽色彩;《非遗·仁心》以医者仁心的角度,展示传统中医的独特风采;《非遗·恒心》则详述了传统体育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
更多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
酷狗音乐日前发布《酷狗非遗音乐图鉴》显示,非遗相关音乐累计播放已达574亿次,时长约32亿小时。这个庞大数字的背后,是超过1亿名“90后”“00后”网友的贡献。以昆曲为例,“90后”“00后”群体在过去一年内通过酷狗收听了27.5万次,播放时长累计超过16万小时。
这充分说明,非遗正在突破年龄层属性,以意料之外的方式“出圈”。数字娱乐助推非遗“渗透”进大众的日常生活中,以创新姿态吸引了大批年轻受众,而这批“非遗新青年”又为非遗的活态传承增加了无限可能,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期间,各大平台抓住年轻人喜好,以跨界的方式,让非遗无界。酷狗以“听见非遗·音乐留声机”为主题开设专区,通过音频、视频、直播等表达方式,推动非遗音乐传播和传承。在哔哩哔哩非遗专区中,一批年轻人自发录制剪辑了涵盖传统服饰、手工艺、美食等品类丰富的非遗视频,讲述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让年轻人接过接力棒,是非遗传承的必由之路。非遗新青年正以另一种打开方式,将传统的非遗与新的互联网思潮结合,让“身边的非遗”实现跨越时代的传承。
什么是身边的非遗?或许是端午吃的一口粽子、学校门口卖的糖画、儿时睡前听的民俗故事,又或许,是今年疫情期间全家都喝的抗疫中药。传承不辍的非遗是如此紧密地融进了我们每日的衣食住行,时刻展现着古老智慧在当代社会的延续和创新。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快手、抖音、微博、今日头条、西瓜视频、腾讯新闻等各网络平台都上线了形式多样的互动活动,让人们尽情拥抱身边的非遗。你可以打开直播与大师一起探索非遗工作室、连麦学技艺,可以畅听精彩的线上非遗音乐会,也可以拍摄、上传自己身边的非遗短视频和图片,分享非遗的点滴。不断更新的传播方式让公众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无限拉近,在互动的过程中发现、传承非遗。
丰富的非遗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美好,“互联网+”等新型非遗传承模式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执笔续写古老的非遗故事,为岁月留痕,为文化留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