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城市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6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一个月,厨余日分出量翻番——
北京基层治理抓住“关键小事”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学聪
环卫工人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使用移动垃圾分类保洁车实施保洁作业。移动垃圾分类保洁车设有“四分类”垃圾桶,环卫工人一人一车网格化移动作业,随时收集并分拣街面上的各类垃圾。 郭俊锋摄(新华社发)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一个月来,北京市垃圾分类效果逐步显现,桶站配置率、垃圾分类指导员覆盖率、家庭厨余日分出量不断提升。

在垃圾分类效果逐步显现的同时,仍存在部分社区桶站配置不齐全、垃圾清运不及时、混投混装混运等问题,需进一步完善解决。北京正大力提升全链条设施设备能力、补齐短板、开展督导检查。

厨余日分出量翻番,桶站配置率大幅提高,桶站值守覆盖率明显提升,其他垃圾清运量同比下降……《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一个月,数据即现可喜变化。垃圾桶站怎样设置才合理?怎么保障厨余垃圾纯净?怎样杜绝混装混运?北京正通过提升全链条设施设备能力、补齐政策短板、开展督导检查,“摸着石头过河”。

四指标“三升一降”

在海淀区万寿路街道翠微路25号院,居民们已经习惯了厨余垃圾运输车每天出入“打卡”。每天上午,保洁人员早早就把装满厨余垃圾的“小绿”拖到小区门口,等待“专车”来接。

中午11时,海淀环卫中心的厨余垃圾运输车如期而至。倒车、上桶、自动倾倒一气呵成。“我们小区比较小,人也少,平时一天也就一桶厨余垃圾。”居民们对垃圾分类也是从质疑到不解,到尝试,再到渐成习惯。

“大多数居民都很支持与配合,但偶尔也有人将垃圾袋或其他垃圾掺杂在厨余垃圾中。”海淀区城管委固废科科长苟晓光告诉记者,厨余垃圾运到餐厨厨余垃圾处理厂后,还要“分选”。“目前厨余垃圾的‘分出率’和‘纯度’逐渐提升,大家的垃圾分类意识正在增强。”

厨余垃圾一直被视为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重点和难点。经过一个月的实践,北京人对厨余垃圾分类认真了吗?海淀区的数据很有说服力:近一个月,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明显增加。全区4月份厨余垃圾分出量日均51.43吨,5月1日52.83吨,5月6日破百吨,5月31日当天达264.95吨,5月28日录得最高值293.41吨。

“要保证厨余垃圾分类质量,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在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副主任李如刚眼中,这三个环节指避免投放环节单位和个人“混投混扔”,收集环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混堆混放”,运输环节收集运输单位“混装混运”。一个月来,北京打赢了垃圾分类攻坚战、长期战的第一场战役,垃圾分类的成效逐步显现。

这一判断基于四项指标“三升一降”的事实。首先是厨余日分出量翻番提升。5月份以来,北京全市家庭厨余垃圾日均分出量达到740吨,环比增长159%,同比增长37%。餐饮单位厨余垃圾日均分出量1263吨,环比增长98%。其次是桶站配置率大幅提升。从市级检查结果看,5月初北京各区居住小区桶站配置率普遍在60%至70%之间。近期,半数以上区桶站配置率已经达到90%。第三是桶站值守覆盖率明显提升。5月份以来,各区逐步增加垃圾分类“绿袖标”指导员上岗,早晚居民垃圾投放高峰期指导员覆盖率明显增加,固定值守和巡回值守人员覆盖率达到40%左右。第四是其他垃圾清运量同比下降。随着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分类收运和处置力度不断加大,其他垃圾清运量在人员回流的情况下保持低增长。5月份,其他垃圾日清运量为2.18万吨,同比减少14%。

因地制宜设置桶站

在西城区万博苑小区,居民们使用了20年的垃圾间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垃圾间是这个小区4栋塔楼的独特设计,由同楼层的8户居民共享。居民们扔垃圾不出楼的习惯已延续了20年。虽然保洁员每天都会仔细清理这些垃圾桶,但垃圾间内无窗,不通风,难免产生异味。借着垃圾分类的“东风”,在征求居民意见后,垃圾桶全部被清下楼。

楼内垃圾点撤销后,垃圾点设在哪儿?为此,万博苑社区党委先后三次召集小区内的居民开展民主议事协商会。社区工作人员表示,小区居民共同商议后,最终找到了一个大家都满意的解决方案——在6号楼前设固定垃圾站,统一投放。垃圾桶少了,小区在提高管理效率与方便居民投放之间找到了平衡。

“设桶、看桶、运桶”是垃圾分类的关键环节。“撤桶下楼会给居民投放垃圾造成一定的不便,但从提高公共卫生、防控疫情传播的角度看,垃圾分类十分必要。”李如刚告诉记者。

住宅楼内设垃圾桶撤桶出楼,需要居民和物业等管理责任人相互理解,相互体谅,共同协商,形成共识。在一些胡同平房区、农村地区,可采用垃圾分类流动式收集方式,经物业服务企业或村民委员会与居民协商,定时定点、巡回上门收集生活垃圾。撤除了固定的垃圾桶,实现“垃圾不落地”,保障了环境干净整洁,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那么,居民区里的垃圾桶,应该按什么标准设置呢?参照《居住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指引》可知,分类驿站应按照每300户至500户居民设置1处,可设置四品类生活垃圾收集容器,全天候向居民开放,提供面对面服务指导。固定桶站按照每150户至200户居民设置1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70米,可根据各品类垃圾产生量合理设置垃圾收集容器数量。

据了解,为保障垃圾分类质量,在分类初期桶站需要有人值守,北京部分小区对厨余垃圾容器作了适当优化调整。

“回头看”+“补短板”

为保证垃圾分类平稳推进,目前北京已有《居民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指引》《居住小区生活垃圾投放收集指引》《密闭式清洁站新建改造提升技术指引》等31项规范和方案出台。全市1.2万处投放站点、124座分类驿站和密闭式清洁站完成升级改造;183辆垃圾分类运输车完成涂装,规范小型收集车1389辆;44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平稳。

在此基础上,《北京市餐饮服务不得主动提供的一次性餐具目录》《北京市宾馆不得主动提供的一次性用品目录》《关于逐步推进净菜上市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塑料袋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北京市2020年生活垃圾分类综合执法工作方案》等系列政策措施制定印发,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政策短板不断被补齐。

5月份,北京城管执法部门共检查生活垃圾分类主体责任单位6.45万家,发现存在问题的单位9911家,责令改正违法行为4474起,立案查处违法行为2330起。餐馆、酒店、商场、超市、物业单位等企事业单位是“重灾区”,存在生活垃圾混投混扔、混装混运、未按规定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等问题。

整个5月份,在针对全市居住小区的督导检查中发现了近9000个问题,主要集中在部分小区未设置公示牌、内容不全、未分类配齐容器及未更新标识、值守人员不足。推动垃圾分类提速升级,还有更长的路要走——“回头看”免不了,对“混装混运”的重点执法也必不可少。

同时,5月份北京城管执法部门立案查处个人生活垃圾分类违法行为795起。对个人违法行为,劝阻在先,警告、罚款在后。北京市城管执法局副局长温天武表示:“处罚不是目的,而是推动全社会最终形成生活垃圾分类良好习惯的一种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在垃圾分类中,目前最较真费力的,仍是厨余垃圾。

为保证厨余垃圾“纯净”,近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与北京市城管执法局共同制定了《北京市厨余垃圾分类质量不合格不收运管理规定(暂行)》,明确提出“厨余垃圾分类质量不合格不收运”。其中,不仅要求“厨余垃圾应从产生时就与其他品类垃圾分开,投放前沥干水分”;还须“指定专人负责指导、监督单位和个人做好厨余垃圾分类,确保分出质量”;收集运输单位应当按时、分类收集厨余垃圾,并分类运输至集中收集设施或者符合规定的转运、处理设施。目前,该《规定》正在面向社会征求意见。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