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读者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5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者聚焦—
让新职业更好促就业
5月6日,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电商产业园,网红主播正在为内黄县农产品直播带货。
毕兴世摄(中经视觉)
5月19日,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白泽湖乡月形社区网格员焦庆雪正在为居民办理相关业务。今年以来,宜秀区加强网格化管理,建立村(社区)网格员制度,实行“一村(社区)一网格员”。
江 胜摄(中经视觉)

编者按 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指出,疫情突如其来,“新就业形态”也是突如其来,对此,我们要顺势而为,让其顺其自然、脱颖而出。此前不久,有关部门发布了《关于对拟发布新职业信息进行公示的公告》,拟新增社区网格员、互联网营销师等10个新职业。如何认识新职业?怎样才能让更多新职业脱颖而出,更好促进社会就业?广大读者纷纷来信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一些新职业工作者谈了自己的从业体会。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在当前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的大形势下,一些新职业不断产生,既打下了产业发展烙印,也对促进稳增长、稳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政府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营造良好环境,呵护其“健康成长”,使其不断释放新的效能。

观念要转变。应该说,新职业的涌现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从需求侧看,消费者观念改变和能力升级,呼唤新职业应运而生。比如,疫情防控使核酸检测员成为“香饽饽”。从供给侧看,职业的更新换代彰显了产业新陈代谢,新基建、大数据、互联网的运用,带动了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互联网营销师等新职业发展。所以,对新职业要秉持一种开放包容心态,引导其健康发展,而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区别对待。

服务要跟上。新职业的“新”不只因为它是新诞生的职业类型,也在于其发展尚不成熟,相对于传统职业,不可避免地存在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监管体系还不完善、从业人员权益保障还不到位等问题。政府部门要切实为新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监管上包容审慎、服务上主动靠前,只要其在合法范围内,能消除的市场壁垒要坚决消除,能扶上马送一程的就要持续帮扶,确保让健康向上的新职业有发展空间。

监管要到位。对于新职业,既要保护鼓励,也要加强监管。不少新职业都有着较高的职业要求和行业标准。比如,在线学习服务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教育教学专业能力,还需具备互联网产品运营、数据分析解读能力。监管部门要依据新职业的特点及时出台监管细则,时刻密切关注新业态、新领域出现的新趋势,应对好新职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风险。

(作者秦炳武,河北省邢台市政府办公室)

新职业背后是新生活

无论你有没有听说过,现实中确实有一些新职业的从业者,把自己的工作或事业做得风生水起。种种新职业的出现,更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生活,同时也与社会发展、变革、包容等紧密相连。只要没有违反法律法规及公序良俗,新职业不断出现就是一件值得肯定的好事,而且应该切实发挥好其作用。

新职业从业者往往以年轻人为主,所以新职业的出现首先让年轻人在就业、创业上有了更多选择,从而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来选择自己的职业和人生方向。这要比年轻人特别是大学毕业生迫于现实压力,不得不从事自己不喜欢的职业、感觉人生没有成就要好得多。有关调查显示,不少新职业从业者具备学历较高、专业性强等特点,他们在个人兴趣、爱好和生存发展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新职业的出现,也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公众理念的进步。比如,对于电竞顾问这一职业,若将时间往前推二十年乃至十年,电竞还只是“网络游戏”的代名词,无论是老师还是孩子父母对其都是严防死守。如今,电竞市场日益受到关注,一些电竞选手收入也较为可观,因此产生了专门的电竞专业。于是,公众的理念开始变化,不再把电竞当作一种游戏来看待。

新职业背后是新生活,不仅是从业者的新生活,同时也是公众的新生活。以汉服造型师为例,正因为越来越多人开始喜欢汉服,喜欢传统文化,所以才会有汉服造型师出现。这意味着公众的生活变得更有品位、趣味,同时也更有传统文化韵味,这也是值得高兴的事。

同时,有一些新职业并非“高大上”,有些就是我们身边的工作岗位。比如,健康照护师、网约配送员等,都比较接地气。也就是说,新职业的“新”,不一定完全就是新产生的职业,有的新职业从业人员甚至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这些新职业表现出的新潜能、新风向,是其日益受到关注的重要原因。

(作者苑广阔,广西桂林市中山北路57号)

权益保障莫“慢半拍”

没有参加社会保险,难以享受高温津贴、健康体检等相关权益……近年来,大批新职业涌现,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也因不够规范带来了不少劳动纠纷,损害了从业人员合法权益。之所以出现新职业“跑得快”、权益保障“慢半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相应监管体系尚未有效建立,部分人打着新职业幌子从事不法行为;另一方面,部分新职业从业者缺乏稳定雇主,存在劳动合同签约率低、社会保险参保率低,从业者劳动关系不稳定、维权机制不健全等现象。

因此,做好劳动者合法权益“后续保障”,才能促进新职业稳健发展。

一要强化制度设计,建立相应权益保障体系,提升新职业从业人员获得感和归属感。政府层面要在劳动法基础上,尽快研究制定出台新业态劳动用工管理政策,通过规范新职业多元化用工形式、用工行为,鼓励采取更加灵活的薪酬分配、社会保险、工时休假等,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二要加强行业监管,对损害市场就业公平、侵害新职业从业者权益的行为坚决说“不”。要从“源头”抓起,针对当前服务平台公司成为新职业重要载体和从业者集散地的状况,市场监督管理局、劳动就业保障局等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平台公司的监督管理,促其合法运营合规服务,对违法违规行为及早防范、制止,有效保护新职业从业者合法权益。

三要在提升新职业从业者素质上下功夫,全方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岗有所适”。可通过通识教育、在职培训等方式,建立适用性强、匹配度高的新职业就业培训系统,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方面大胆创新,将技能培训与职业发展有效融合,提升员工技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当然,要做好权益保障,新职业从业者自身权益保护意识也要不断增强,对一些服务平台的“不平等”要求应及时分辨,受到侵犯时依法维权。

(作者彭国正,江西省南城县委宣传部)

需要明晰负面清单

近日,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发布了《关于对拟发布新职业信息进行公示的公告》,这既是对新兴产业的认同,也是对新职业从业者的支持。但在现实中,一些因新职业产生的乱象不容忽视,亟需对新职业明晰负面清单,使其走对走稳走好。

纵观公告,拟新增的10个新职业中,有的并不算新,比如社区网格员、互联网营销师、信息安全测试员等,只是此次被“正名”了而已;还有的是因“疫”而兴,比如核酸检测员、社区健康助理员等,都体现了市场导向,有利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公告》明确了这些新职业的定义和主要任务,增加了一定的专业程度,有利于未来职业发展,更有利于对新兴产业的扶持,但客观来说,一些借新职业名义“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并不少见。比如,有的依托区块链技术,打造庞氏骗局;有的借助互联网营销,制假售假;还有的利用老年健康评估师身份,向老年人推销所谓的“保健品”……这些借“新”而“诈”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新职业的“污名化”,从法律角度来说,这是违法行为,此类风气绝不能助长。

因此,要避免新职业成为新骗局,防止新职业变味走样。除了需要国家层面明确新职业的定义和主要任务之外,还要明晰负面清单,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一目了然,为新职业划好“底线”和“红线”。在完善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条的同时,行业协会则要设立行业标准,形成行业自律,利用星级化管理,让投机取巧者被淘汰,让实干有为者进位。同时,从事新职业的个人,也需恪守职业道德、珍惜职业声誉,不断提升自我技能,努力成为行业标杆。

(作者吴昊,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城市管理局)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