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生态环保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5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
□ 洪 远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药材、水、能源、文化和精神支撑。联合国大会因此将5月22日确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旨在提高全社会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共建美丽地球家园。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今年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的主题,拨动了人们敬畏自然、善待自然、尊重生命的心弦,人们比以往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

尽管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却因资源过度开发、气候变化及污染等面临着巨大挑战。2019年版《全球环境展望》指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各种功能正在衰退。每14个陆地栖息地中就有10个植被生产力下降,所有陆地生态区域中将近一半被归类为处于不利状态。

相关调查显示,物种种群正在减少,物种灭绝速度也在上升。目前42%的陆地无脊椎动物、34%的淡水无脊椎动物和25%的海洋无脊椎动物被认为濒临灭绝。1970年至2014年间,全球脊椎动物物种种群丰度平均下降了60%。遗传多样性正在衰退,威胁到粮食安全和生态系统的复原力。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全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不断被唤醒,得以强化。我国目前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开展了生态红线划定、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以及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等。

目前我国初步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比例约为25%,覆盖了所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保护了近40%的水源涵养、洪水调蓄功能,约32%的防风固沙功能,生态保护红线的固碳量约占全国总固碳量的近45%。

此外,我国已设立三江源、东北虎豹、大熊猫、祁连山、海南热带雨林、神农架、武夷山、南山、钱江源、普达措10个国家公园试点,涉及12个省份,整合157处自然保护地。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简况显示,全国共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超过1.18万个,保护面积覆盖我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0%、管辖海域面积的4.1%。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不久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强调,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科学布局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从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出发,统筹兼顾、整体实施,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的整体改善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全面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愿景的必由之路。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