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瞩目的全国两会胜利闭幕。连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谈战“疫”、议改革、谋发展、话民生,为进一步克服当前疫情不利影响、加快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提出真知灼见、凝聚广泛共识,向全国人民传递出应对风险挑战、奋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信心和力量。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遭遇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加之疫情在全球蔓延和国际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增大,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明显增多,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在此情形下,如何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如何实现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回答好这些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课题,关键要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尤其是要对下一阶段的改革发展目标“校准定位”,为更好推动各项工作给出“施工图”和“进度表”。
心中有数,才能行止有度。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我们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较短时间内就取得了全国疫情防控的战略成果,同时有力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不失时机推进复工复产,不误农时抓春耕,脱贫攻坚也进度不停、力度不减,这些成绩实属来之不易。在此过程中,暂时付出一些经济增长上的代价,在所难免。
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计一时之得失、较一时之长短,越要立足全局观大势、透过现象看本质。要看到,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我们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1亿多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类专业技能的人才,有14亿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有源自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巨大投资需求潜力。这些积极因素,共同构筑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也给了我们化危为机的底气和信心。
临难不避,实干为要。在前进的道路上,有风有雨是常事,关键要看我们能否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不断巩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既要以“保”促“稳”,多做打基础、强弱项、蓄动能、利长远的工作,又要稳中求进,在“稳”和“保”的基础上积极进取,以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培育新形势下的竞争新优势,形成发展新格局。
基于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但对集中精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要优选项目,不留后遗症,让投资持续发挥效益”“营造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群众关切的事情要努力办好”……一句句平实的话语背后,是分量十足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一项项稳增长、促改革、防风险、惠民生的务实举措,必将汇聚成推动经济社会更好发展的强劲动力。
“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为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打好化危为机的战略主动仗提供了科学引领,也映照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的生动面貌。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信心、担使命、抓落实,把更多力量和资源向基层下沉,在务实功、求实效上下功夫,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我们必将以新的改革发展成就向世界和历史昭示:中华民族向来不畏艰难险阻,新时代中国人民有战胜任何挑战的坚定意志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