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5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管好丰盈粮仓 端牢中国饭碗
——写在中储粮集团公司成立20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 刘 慧

回顾20年,中储粮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农产品储备集团,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强柱石。“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中储粮将坚守初心使命,持续做强做优,在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发挥好顶梁柱作用。”中储粮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邓亦武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2000年,中储粮集团公司应运而生。中储粮受国务院委托,具体负责中央储备粮的经营管理,实行垂直管理体制,在国家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下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市场化方式开展轮换经营,这从根本上扭转了以往体制下储备粮数量不实、质量难保、调用不畅、亏损挂账等问题。

中储粮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

20年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波澜壮阔。中储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版图上把握前进的方向,以开放进取姿态迎接变革,以自我革新精神推进变革。

2014年以来,中储粮全力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粮食收储制度改革。2016年按照“始终在市、均衡收购”的原则,通过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两种手段积极入市收购,稳定了市场,缓解了农民“卖粮难”,为玉米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顺利实施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作为一家在改革中诞生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国有大型骨干企业,中储粮集团公司的改革步伐从未停歇。”邓亦武说。经过20年发展,中储粮从刚成立时管好中央储备粮的单一业务,到如今做好中央储备粮油的经营管理、当好政策性粮食收储执行主体、落实国家下达的重点专项调控任务三大主业,并通过落实这三大任务发挥保障粮食安全“压舱石”、服务调控“主力军”和调节市场“稳定器”的作用,确保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储粮具有粮食“蓄水池”的功能,在稳市、救灾、恤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年来,中储粮在应对一系列大战大考中,书写了一份份优秀的答卷,成为稳定粮食市场的“定海神针”。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央储备粮是保百姓饭碗的粮食。20年来,中储粮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提高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中央储备粮储备规模不断扩大,储备品种结构不断丰富,库点布局更加完善,在全国布局980多个直属库和分库,实现了产销区全覆盖。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仅要有足够的粮食,还要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动、用得上。20多年来,中储粮不断加强粮棉油储运基础能力建设,在关键物流节点和港口打造北粮南运的现代化粮食物流体系,依托重要港口建设一批综合储备基地,不断提高大规模、大范围中转和装卸能力。中储粮成立以来,累计完成政策性粮食调运7500万吨,最高峰时年调运量达到1321万吨。

为了守护管好“大国粮仓”,20年来,中储粮始终聚焦主责主业,推动企业改革创新,积极运用绿色储粮技术、信息化技术、智能化技术,实现中央储备粮管理方式的根本变革,推进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中储粮徐州直属库有限公司库区,100多个摄像头,数千个粮温传感器成为远程监控的“千里眼”。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靖峰每天早上到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通过远程在线监测平台查看库区情况。“以前大半天的工作量,现在20分钟就能做完。通过这种‘穿透式’管理,真正实现粮食看得见、管得好。”靖峰说。

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是管好粮食的关键。20年来,中储粮不断加大科技研发,2014年至2017年,中储粮用3年时间实现智能化粮库管理在980多个直属库和分库的全覆盖,运用物联网、大数据手段推进全系统全方位智能化管理,提升管理集约化、集团化水平。

中储粮还管理着数倍于中央储备粮的政策性粮食。政策性粮食分散储存在全国1万多个委托收储库点,管理难度大。中储粮集团公司除了采取“人防、技防、法防、经济防范”四位一体综合管控措施外,还全面推广“一卡通”收购系统、“惠三农”预约售粮APP,打通了从预约到收购直至结算的全链条,让农民真正交上了“明白粮”“放心粮”“舒心粮”。

经过20年发展,中储粮培养和锻造了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铁军队伍,全系统4万多名员工攻坚克难、负重前行,不断夯实“两个确保”基础,努力管好大国粮仓。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