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周末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5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行走在昙华林的青石板上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柳 洁

这几日,武汉晴好。清晨,拉开窗帘,满满的阳光透进屋来。傍晚,则能欣赏到那一抹躲在高楼间渐渐西下的夕阳。这是武汉最好的季节,不会太冷,也不会太热。樱花凋尽,阳光更暖。

这也是昙华林最漂亮的季节。橘黄、大红、香槟粉的月季探出墙头,在风中摇摆。翠绿的爬山虎在或新或旧的围墙上蔓延。午后的日光穿过松针和梧桐叶的间隙洒在昙华林的街道上,一片斑驳。两旁是浅浅长长的民居巷弄,散发着正在重生的烟火气息。

见证多元文化

悠悠千年武昌城,毓秀集聚昙华林。

昙华林位于武昌古城东北,为胭脂山、凤凰山、螃蟹岬和古城墙所环抱。地势起伏,环境优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武昌城市文化之根。这条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至今已有644年的历史。

走在昙华林的街上,古老风格的建筑随处可见,充满多元化的气息。青瓦小院依山而建,西式楼房错落有致,中西文化在此交汇,见证着武汉的风风雨雨。

明清时期,这里曾是湖北各县秀才苦心研读备考的地方。1861年汉口开埠后,先后有意大利、英国、美国和瑞士的传教士在此传教、办学、施医。从武汉十四中和私立武汉中学,分别走出了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3位中共一大代表。

其实昙华林里并没有成林的昙花,但却有成片的香樟。沿着湖北美术学院的大道向里走,一路树影婆娑,一条条蜿蜒的小路从两旁延展开来,将行人引向花草深处。道路尽头的朴园建于1936年,是当时的私立华中大学修建的新公寓之一。国学大师、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曾住在这里。

如今,我们还能在当年的华中高等师范学校建校委员名单中看到钱老的名字,与他的名字写在一起的还有被誉为“中共第一报人”的潘梓年、曾任我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代表的陶军、物理系著名教授卞彭。

卞彭的故居在鼓架坡59号,斑驳的门前修葺着端正的石阶,使得整座建筑沧桑中透着威严。如今朴园已改作艺术沙龙,鼓架坡59号也已用作普通民居,洗刷的声音时不时会从院子里传出,但这些开拓者们建起的这所大学却和这些古旧的建筑一起留了下来,散发出勃勃生机。

昙华林的房子散落在树影之间,好像每一座都藏着秘密,引你深入里面去探究。这条街并不长,却浓缩了整个武汉的文艺情怀,在这里游荡的人们都在找一种感觉,一种记忆。

老街的文艺范

游人如织曾是昙华林的常态。如今,因为疫情,这里静了下来。街坊们倒是自得其乐,遛鸟的老人悠闲的和鹩哥对着听不懂的话。生活的琐碎被慵懒的日光拉得冗长。

走进昙华林,不用言语,不用刻意寻找,静谧舒适的气氛就会扑面而来。

彩色的墙,宁静的石板路,角落里聊天的老人,路上闲逛的情侣,以及路边小店透出来的光,都曾是许多武汉人的青葱岁月。

这里的每一家小店都会把屋外的墙变成一个艺术天地,书写上有个性的句子,与随处可见的绿植相映成趣,给古老的街道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活力。街上一步一景,每处细节都是一张美醉了的明信片。许多人喜欢来这里摄影,随手一拍,就是一张有故事的照片。

下雨天,走在昙华林的青石板上,看着年迈老人蹒跚的背影,远处传来悠远的二胡声,别有一种情怀。

还有一些人喜欢离这些文艺小店有些远的地方,那里有着武汉老街独有的烟火气,看似稀松平常,但那种和文艺气息相交织的市井气格外让人眷恋。

菜市场永远都是治愈人的地方,白色的灯光让每一种蔬菜都有了灵魂,明明该是杂乱的,但在这里仿佛都在自己应该在的位置上,井然有序。

理发店也还是旧时的模样,不算很舒适的座椅高度永远合适,桌上放着一台旧电视,不指望放什么好看的节目,可是大家依旧边理发边兴致盎然地观看。

看着晨练完的大爷大妈拎着菜往家走,记者不禁想到第一次带朋友来昙华林,她说大家迷恋昙华林的文艺范,就是羡慕这里的“慢生活”。

在武汉,似乎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像昙华林一样,市井文化、学术氛围、文艺气息都交织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流逝,独特性越来越浓郁,让人每来一次,都能发现一次它的与众不同。

一切又回来了

温馨的一家三口、结伴而行的友人、坐在石凳前聊天的老婆婆,以及靠在门口晒太阳看报纸的老大爷……沉寂数月后,昙华林回来了。

看历史建筑、逛网红集市、赏旗袍秀场……5月初,走进坐落在昙华林路中段的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记者看到,这里的人气在逐步升温。

来自十堰的高婷婷和闺蜜在昙华林核心区表演完旗袍走秀后,身穿香黛宫艺术馆的旗袍,在昙华林街头漫步,在街边店铺现场进行直播,将昙华林的美好传递给更多人。

非遗广场内,昙华林核心区内的店主们带着各自主打产品,走出门店,参加网红集市。不少产品在包装袋上融入黄鹤楼、长江大桥等武汉元素。

此前专注于线下实体店的植物文创小店“时光与树”最近开发了微信小程序,“线上+线下”联动促进产品销量复苏。店主唐俊告诉记者:“我们接下来还准备网上直播带货。预计店铺销售额端午节能恢复到以往的三成至五成。在大家的努力下,相信会越来越好。”

入驻昙华林多年的知名小店Dream city主打咖啡茶饮和文创作品,在老顾客的支持下,线上一直保持着不错的销量。“现在卖得最好的是新开发的外带奶茶包,顾客拿回去后可以自己冲泡。”店内工作人员说。

“大水的店”门前植物依然葱茂,标志性的斑马已经被时间冲刷风化得有些褪色。今年是大水开店第11年了,店员正在整理准备放网店上卖的商品。

家住昙华林附近的周洁和妈妈也来昙华林“打卡”,试骑颇具年代感的老式自行车,拍几张和老建筑的合影。周洁说:“熟悉的昙华林又回来了。”她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身在外地常常想起昙华林,“在我记忆里,昙华林总是人潮涌动,今天逛下来发现游客并不算很多,但能感觉到这里的烟火气正在慢慢回来”。

武汉这座城市的烟火正在复苏。随着城市的发展,或许这样市井街巷会越来越少,但不管怎样,总会有那样一个地方静候着你。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