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一线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5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佳作频出才有“高光”未来

□ 箫 剑

这次对影视业的调研走访过程中,采访对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处于影视产业中心的从业者,一类为研究产业趋势的学者和分析师。从受访者的态度和语气中,可以明显感觉到无奈、焦虑以及喜忧参半的复杂情绪,同时在他们身上有着强烈的理性和反思精神。

平心而论,新冠肺炎疫情对影视产业发展的影响有利有弊。可以说,弊于当下,利在未来。

一方面,疫情暂时阻断了影视产业链各环节的分工优势和聚集效应,导致新产品研发或夭折或停滞或延期或变更;另一方面,生产者主动或被迫重新审视产业生态。在客观上,库存电视剧网络剧由于疫情“因祸得福”,在片源奇缺的几个月里,不仅填补了产品上的空缺、消化了库存,也收获了口碑和利润。

随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逐步缓解,影视产业终将卷土重来,回归娱乐文化消费的舞台中央。那么眼下,影视产业应从何处观望,在何方深耕,向何处进发?

首先,影视作品品质仍将成市场最重要的评判标准。疫情过后,市场对品质的追求既是回归也是共识。只有以先进文化为引领,把握高质量的精神向度,坚持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精品力作,不断带动提升大众的审美品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最终突破疫情以及长期以来“原创荒”“创作荒”带来的多重负面影响,真正将作品观赏性、思想性、艺术性和受众的多元化共鸣有机统一起来,让“叫好又叫座”成为常态。

其次,生产领域活跃度有望理性回归。作为市场主体,影视企业需换位思考,以此次疫情为契机,尽量在多消化库存的前提下取得投资和收益平衡。小企业做专做实,大企业做优做强。国有制作机构要进一步突破低效率体制,增强执行力,提升创新度;民营制作公司要继续通过兼并、重组、上市融资等形式实现专业化规模化。

再次,消费环节将更尊重受众需求。消费是产业链终端,是影视作品最终价值的体现,涵盖播出方对产品的播出消费、受众收视消费、广告消费以及衍生品消费。这些消费数据是对受众情况的反映,但并非万能评价标准。在疫情之下,相关从业人员须进一步研究更新更全更细的大数据体系,不断完善受众实时行为、观众偏好以及交互行为等层面,逐渐完善影视评价体系,实现大数据和传统收视调查的并行。

最后,我们要对影视业保持信心。客观而言,中国影视产业发展至今,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以独具一格的美学体系、体量优势、传播特色和投融资力度,成为当今影响力最强、覆盖面最广、受众层最多的文化形态,其厚而韧的文化张力和产业辨识度绝不会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就萎缩不振。恰恰相反,其在经历凤凰涅槃后必会浴火重生,继续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在不断的自我迭代中讲好讲通讲透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多姿多彩的视域里立体勾勒出中国影视的“高光”未来。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