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关头,个人安危与群众安危哪个在前?2010年5月6日,空军航空兵某师年轻的飞行员冯思广,用生命做出了回答。
那是泉城济南一个凉爽的夜晚。空军航空兵某师一架双座教练机正在进行夜间飞行训练。前舱飞行员是28岁的冯思广,后舱飞行员是43岁的张德山。
第一个起落非常完美。一道流畅的弧线之后,飞机再次跃起,开始了第二轮飞行。刚刚爬升到50米,轰鸣声突然消失,紧接着,无线电里传来了张德山急促的声音:“我停车了!”
低高度空中停车,是飞机遭遇的重大特情。完全失去动力的飞机在这样的高度上,已没有调整迫降或再次开车的可能。危急中,指挥员果断下令:“跳伞!跳伞!”但同时,塔台上所有人都心中一凉:完了,前面就是居民区!
按照飞机当时的上仰状态,下坠轨迹的末端正是机场外紧邻的张庄居民区。200米内仅门面房就有77家,再加上酒店、物流站、批发市场和居民小区,常住人口超过4000人。
飞参判读记录显示:座椅弹出前,飞机驾驶杆前推44毫米,飞机由仰角12.3度变为俯角9.8度。飞行轨迹就此改变,飞机提前栽落,坠毁在跑道延长线的草坪上。
火光中,后舱张德山的白色伞花在不远处落地。但人们没看到冯思广的身影。飞机在草坪上四分五裂,机尾被甩到了机头前,最大的一块残骸距坠落点有74米,航油在不断的爆炸中如血雨般飘洒开来,将草坪烧成一片火海。随后赶来的8台消防车用水和泡沫连喷40分钟,大火才被扑灭。
230米外,城区的灯火灿烂依然。28岁的冯思广壮烈牺牲。
“前后舱的驾驶杆是连动的,我向前推杆的同时,感到前舱也在推杆。”事后,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张德山回忆说。
冯思广被追记个人一等功,追授“空军功勋飞行人员金质荣誉奖章”。今天,在山东理工大学校园里,一座烈士半身铜像静静伫立在翠林中。
文/新华社记者 张汨汨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