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和我国重要的工业与农业基地,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产业,资源、产业、科教、人才、基础设施等支撑能力较强,发展区位、空间和潜力巨大,在国家发展全局中举足轻重。我国对东北地区发展历来高度重视,从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角度探寻推动东北实现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新中国工业的摇篮,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一五”时期,全国156项工程中的56项在东北,形成了以装备制造、能源、原材料为主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为我国形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东北战略地位突出
第一,东北地区是维护国防安全的重要地区和军工生产的重要基地。东北地区包括辽吉黑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的5盟市,绵延数千公里的边境线和大陆海岸线,与俄罗斯、蒙古国和朝鲜接壤,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战略地位殊为重要。东北地区的军事工业历来发达,被称为中国军工企业的摇篮,新中国的第一架飞机、第一艘巨轮皆诞生于东北。“三线”建设后虽有一部分企业转入西部地区,但至今仍是军工产品的生产研发基地,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二,东北地区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相关数据显示,东北地区以全国1/9的土地面积、全国1/13的人口,为全国提供了20%的粮食产量、40%的商品粮、45%的粳稻和38%的大豆。2019年,黑龙江省已实现粮食生产“十六连丰”,粮食总产连续9年位居全国之首,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商品量、调出量、绿色食品面积、农业机械化率等均居全国第一。内蒙古的牛奶、羊肉、细羊毛、山羊绒产量也排名全国第一位。
第三,东北地区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东北地区自然生态优越,拥有高知名度的大草原、大森林、大湖泊等,有碧海、青山、温泉等旅游资源。近年来,东北各项生态环保措施得到有效落实,通过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松花江、辽河等重点流域水质明显好转,长白山、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稳步推进,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有序停止,林业实现了从“全国林业采伐基地”到“祖国北方生态屏障”的历史性转变,并在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土地荒漠化防治和水资源保护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第四,东北地区是维护能源安全的重要生产基地和重要能源通道。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石油资源有大庆油田、辽河油田和吉林油田。煤炭资源遍布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中石油、中石化在东北建立了一批大型炼厂。
特别是2019年,中俄能源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正式投产通气,这不仅仅惠及东北三省,而且还辐射环渤海和长三角等区域。
第五,东北地区是维护产业安全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基地。装备制造业是大国兴衰的重要标志,重大核心技术装备是各国竞争的焦点。当前,东北的发电设备、高精数控机床产量占全国的1/3,内燃机产量占全国的1/5,大型数控机组、大型风电机组、大型邮轮、高速动车组等在东北已实现国产化。辽宁的高精数控机床、新型船舶、新松机器人,吉林的轨道客车、商用卫星,黑龙江的燃气机组、工业机器人等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四大安全”有待提高
第一,在粮食安全方面,应处理好集约发展、绿色发展和发展现代化农业的相关问题。随着经济转型、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加快,东北地区的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争夺加剧,优质耕地数量持续减少,存在占优补劣现象。
第二,在生态安全方面,亟待进一步加强生态和环境保护。高强度大规模的开发造成东北平原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严重、黑土区质量退化、大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严重。长期的“重采轻育”和“重取轻予”使得森林采育失调短期内难以解决,部分资源型城市转型和矿山环境问题尤为突出。
第三,在能源安全方面,对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因受气候条件和能源消费结构单一的影响,煤炭在东北地区能源消费中占比较高,冬季集中使用煤的数量较大,导致空气污染尤为严重。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因粗放用能方式仍未得到有效遏制、技术水平相对不高,导致能源效率较低,加之能源体制改革相对缓慢,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东北替代能源开发相对不足,新能源技术发展程度相对较低,能源结构多元化发展进程缓慢。
第四,在产业安全方面,应加强技术创新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东北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强。主要表现在科研人才流失,创新研发投入不足,创新产出水平不高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另一方面,东北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度有待提高,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程度需进一步加强,以增强其在优质高端市场上的竞争力。
实现全面振兴的对策建议
东北全面振兴需要补上观念、体制、开放和产业四块短板,扎实做好改革、创新、协调、发展、开放和民生六项重点工作。
第一,以央企带动助力全面振兴。一是促进央地融合,形成利益共同体,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央企效率。二是结合东北产业发展方向,规划央地合作项目,以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三是以央企为主导,积极推进产业链配套发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加强民企配套生产军品能力。
第二,维护粮食安全推动全面振兴。一是实现粮食生产特色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按市场化原则配置土地资源,在现有的土地上通过科学种田进一步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粮食质量,以及产品综合加工转化率。二是实现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种植业、养殖业和食品加工业,增加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建立绿色循环产业体系,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三是实现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农业现代化,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和现代化。
第三,维护生态安全推动全面振兴。一是充分利用东北独特的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加快开发冰雪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湿地资源和温泉资源等,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二是保护和涵养土地资源,坚持用养结合、精准施策,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三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使东北地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土更净”,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四是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步伐,降低资源型城市的经济性、体制性、社会性和生态性的沉淀成本。
第四,维护能源安全推动全面振兴。一是调整优化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打造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推进煤、电、化、冶等产业上下游通过整合重组形成全产业链优势。二是打造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实现煤电油气风光并举,构建智慧能源体系。三是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和精细加工度,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扩大供应链。四是充分利用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正式通气的契机,全力保证东北油气通道畅通无阻,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第五,维护产业安全推动全面振兴。一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走“逆向式创新”的道路,即实行自主式创新、购并式创新、集团式创新等创新模式,并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结合。二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主要是实行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等。三是擦亮五大“字号”,即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子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巩固提高“大字号”、做优做强“国字号”。四是实行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加快实现由传统制造商向工业服务商的战略转型。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