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徐汇区借助在基础数据领域的优势,打造一座大数据“超级工厂”,出产的大数据“产品”正不断支撑基层、企业和商铺等领域全面复工复产复市。
徐汇区将继续活用大数据,科学提升政府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真正实现政务服务像淘宝一样方便、城市治理像绣花一样精细。
累计访问次数达77029423次、沿街商铺累计用工人员累计登记20323人……这是截至4月1日上海徐汇区大数据超级工厂统计出的数据。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徐汇区借助在基础数据领域的优势,打造一座大数据“超级工厂”,出产的大数据“产品”正不断支撑基层、企业和商铺等领域全面复工复产复市。
让大数据服务于基层
随着上海市全面启用“随申码”,要求每位入沪人员都必须填写,入沪人员健康状态一目了然,这是基于信息手段在检查效率上的提升。但对于铁路上海南站这一重要入沪“大门”来说,这还不够,上海徐汇区大数据中心借助其独有的数据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应用场景“上海南站客流分析模型”,帮助南站一线人员在检查时间上做了进一步压缩,可以精准估计到某个特定时间段的客流量。
模型开发组核心成员胡喆介绍说:“通过上海市级部门协调,我们对接了火车客票系统,建立上海南站返沪人员排查工作实战场景,可获取未来24小时南站到达旅客情况。”经过对2月份客流数据分析,开发小组发现一个现象:当月南站日均旅客数量5000人,主要集中在9时至10时、12时至13时两个时段,平均客流量占全天的40%左右。
基于此特点,徐汇区大数据中心向南站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应加强这两个时段的工作力量投入,在确保南站日常运行平稳的同时,对返沪人员精准且有序排查。
效果好不好,当事人最有发言权。上海南站管委会负责人表示;“我们现在握有两大‘利器’,一个是随申码,另一个就是客流分析模型,有这两大‘神器’加持,既能提高效率又能精准防控,对于长时间奋战在一线的同事来说压力会小很多。”
“压力小很多。”这同样是居委会干部们的愿望,假如基层是一线,社区就是一线的关键所在。“三头六臂”既是漫画形象亦是社区干部的真实写照,量体温、排查、“零筛查”……基层需要减负,也应该得到减负。正是基于这一点,大数据的潜力再次被徐汇激发。
“疫情动态分析模型”,这一针对社区疫情防控的模型,在基层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借助区内实有人口数据库,通过对“确诊、疑似、密接、重点地区来沪”等13个指标的综合分析,徐汇区大数据中心设计了“疫情动态分析模型”,并以红黄蓝颜色区分,可实时对小区疫情情况作出风险评估。如何得出最终得分呢?在13个指标中,每个指标的权重最高20%,最低3%,模型分值最高100分,最低0分。其中,60分以上为高风险小区(红色)、40分—60分为中等风险小区(黄色),40分以下为一般风险小区(蓝色),每天凌晨统计汇总、分析运算前一天的13个指标相关数据,最终形成全区957个小区的疫情风险分值。
徐汇区大数据中心主任宋开成说:“模型分析数据反映了真实状况,说明这套新系统有一定作用,我们的想法是让数据多跑路,基层少敲门,让大数据真正发挥作用,服务于基层服务于一线。”
“精细”带来“惊喜”
经营一家小型互联网公司的翟先生近期就靠着“汇治理”平台,让企业复工人员登记省去了不少麻烦。
“登录徐汇‘汇治理’企业板块,选择企业复工备案板块,姓名、身份证等相关信息系统自动匹配,按照系统提示完成企业复工人员网上登记”,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不仅如此,翟先生还发现了一个“彩蛋”,作为企业法人,他填报后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个填报二维码,公司25名员工通过翟先生分享的二维码就能同步“码”上填报。
没过几天,翟先生就拿到了企业复工备案过审通知。“我自己就是做互联网的,清楚知道大数据虽然是个‘风口’,但能做好的企业也寥寥无几,没想到政府可以把大数据用得如此精准。”翟先生感慨道。
惊喜的背后,是徐汇区大数据中心的精细,调用独有的企业法人库,最初的构想并非是N对1,而是1对N。“我们最初是想让企业员工自己提交信息,然后企业法人一一审核,但这样做的问题在于小企业或许还行,人数超过100人甚至超过1000人的企业怎么办呢?可能一天时间也审核不完。”徐汇区大数据中心副主任余杰说道。于是,大家决定采用逆向思维来设计系统,“我们根据企业法人的申请资料自动生成一个二维码,员工只需要扫描这个二维码上报信息,企业法人再批量通过就行”。
截至目前,通过“汇治理”平台在线审核复工的企业累计达16584家。
“大数据”精准监管
重型机械的轰鸣,工程车的进出,施工人员的操作,随着复工复产不断推进,基建领域也慢慢回到了原有的样子。不同于企业和商铺,工地有自己的特殊和复杂性,既有生产也有生活,更有大量流动人口,这也让防疫难度几何式增长。在徐汇区,在建工地共有167个,防控压力可想而知。
针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徐汇运用自身优势,找到了解决之道。由徐汇区建管委、质监站共同开发的工地“疫情监控”系统目前已全面接入“汇治理”平台。该系统根据全区各工地所在街镇设置分类搜索,对全区167个工地实行精准定位和人员实时监管,每日总包单位更新工地实有人数、新增人数、人员户籍地、身份证号码等信息,便于监管部门快速有效地收集、研判、核查、处置重点地区人员。
近日,徐汇区监管部门通过“汇治理”实行在线筛查工作时,发现“上海体育馆及游泳馆和新建综合体项目”新进场2名来自重点地区的管理人员,监管部门立即与项目方取得联系核实情况,后经核实,该2名人员已取得当地社区卫生部门开具的在家隔离14天证明。目前,“工地人员监管”功能已全面覆盖徐汇区内167个工地。
入沪通道人流量监测、社区疫情动态防控、企业复工、商铺复市、工地复产,疫情之下的徐汇区正不断利用大数据“超级工厂”的“出厂产品”,为城市复苏提供“数字屏障”,输送“数据养分”。
面向未来城市管理,大数据又将以怎样的形式呈现,上海徐汇区委副书记、区长方世忠给出了自己的设想。徐汇在上海全市范围内率先成立疫情防控大数据工作组,注重多源数据的汇总、分析、研判、应用,通过大数据应用与新技术运用,赋能区疫情防控工作更加高效有序地推进。全区重点突出“平战结合”,突出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坚持“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相结合的防疫体系以最终实现“一网通治”。疫情过后的城市治理,将继续活用大数据,科学提升政府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真正实现政务服务像淘宝一样方便、城市治理像绣花一样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