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3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恢弘的历程 伟大的成就
——写在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1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 代 玲

61年前的春天,一场以解放农奴为核心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在西藏全面展开,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被彻底铲除,百万农奴翻身解放,开启了西藏人民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的新征程。

“在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人民团结奋进,与全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阔步前进!”西藏自治区主席齐扎拉发表纪念百万农奴解放61周年电视讲话时说。一个个变化、一组组数据,描绘出西藏团结振奋、政通人和、欣欣向荣的锦绣画卷。

拉孜县曲下镇拉曲村,3月5日就组织了今年的开耕仪式。村民们穿着节日盛装,来到田间地头载歌载舞播种下希望。

民主改革前,农奴几乎没有生产资料,更谈不上收入。和61年前相比,村民们不仅拥有了土地和耕牛,还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靠科技种地了。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国家的农机补贴政策,购买各种方便易操作的机械。科技特派员还像保姆一样,无论春耕春播、田间管理、化肥配方、推广良种,各方面都来实地指导。”拉曲村村民赤列说。数据显示,2019年,西藏科技对农牧业贡献率达51%,更多农牧民从传统的农牧业生产中解放了出来,转移就业增收致富。

地处横断山脉的昌都,被深山峡谷包裹。如今,昌都市修路架桥、打通隧道,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仅昌都市区就有13座现代化桥梁将两河汇合处的城区有效连接在一起。

“现在不仅是主干道更好了,连一些村庄的路都畅通了。”30多岁的司机向巴土多已经跑了10多年车,对道路的变化深有体会。

61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繁荣发展。西藏已建成公路、铁路、航空、管道运输为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美丽乡村星罗棋布,特色产业突飞猛进,处处呈现一派百业兴旺的喜人景象。

拉萨市曲水县南木乡江村,村民次仁曲珍和丈夫郭何彦正组织雇工收获青笋。他们将在一天内组织4000斤青笋以每斤3.5元的价格供给那曲市场。

来自河南商丘的郭何彦到西藏已有20多年,一直在拉萨各蔬菜基地种菜和管理大棚。2004年,他与本地人次仁曲珍结婚,将家安在了西藏。现在他们的孩子达桑已经14岁了,正在拉萨上初中。去年,他家投入70余万元自建了3个共13亩的大棚,夫妻俩自己当起了老板。现在他们家的大棚已收入了20余万元,回本指日可待。

曲水县有近5000栋温室,像郭何彦这样的民族团结户就有不少。还有1000余名内地来藏的人员在曲水承包温室种植蔬菜、水果。在民族团结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当地村民除了就近在大棚打工,还跟着外地菜农们学习和提升了蔬菜种植技术水平,掌握了致富增收的重要技能。

100岁的巴珠老人家住拉萨市堆龙德庆区顶嘎村。作为旧西藏的受害者和新西藏的受益人,巴珠对西藏民主改革带来的切实好处感受更深。

民主改革前,作为农奴的巴珠白天有干不完的活儿,晚上还要住在寒冷的牛棚里。现在,巴珠家里两层的藏式小楼宽敞明亮,电动酥油机、冰箱彩电等家电一应俱全。每年他还能领取寿星补贴等各种补贴1.3万元。

如今,西藏卫生健康事业进一步发展,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人均预期寿命从35.5岁提高到70.6岁;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城乡低保等多项惠民政策连续提标扩面。让巴珠这样年轻时经历了旧西藏苦的人深刻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新西藏的甜。

在昌都市类乌齐县滨达乡央宗牦牛短期育肥养殖基地,百余名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该项目实现增收脱贫。向巴饶登是基地的7名管理人员之一。基地建成后,他就和其他两名贫困户一起在这里实现了就业。每个月2300元的工资成为家里一笔不小的收入,助力他家实现了脱贫。

61年来,西藏各族人民生活条件全面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指数大幅提升。2019年,西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13%,继续位居全国第一,各族群众钱袋子越来越鼓、好日子越过越美,已从追求“有没有”向过得“好不好”转变。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