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据看,新冠肺炎疫情已对我国经济带来较大冲击。但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综合起来看,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当前做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积极对冲疫情影响,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加大政策调节力度,尽快把我国发展的潜力和动能充分释放出来。
2月2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积极扩大有效需求,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发挥好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加大新投资项目开工力度,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贯彻落实中央工作部署,各地应在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的同时,聚焦重点领域,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加快推动建设一批重大项目。通过扩大有效投资需求,加大投资安排力度,发挥好有效投资的重要作用,积极应对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快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
有效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在我国的经济增长结构中,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改革开放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固定资产投资有力拉动了经济高速增长,尽管有时会出现因投资决策失当导致经济过热、环境破坏和资源配置浪费等情况,但总体上看,其对提升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
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40多年里,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在绝大多数年份都远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根据统计资料,1982年至201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9%。其中,1991年至2016年年均增长21.8%,高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0个百分点以上。根据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9.0865万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56.0874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6%。在按支出法统计的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体上在45%左右,2015年以后这一比重开始下降,但仍然在43%左右,说明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当前,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客观上要求经济增长需以提高居民消费增长能力,以及全面改善人民社会生活、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为支撑。还要看到,长期过度依赖投资活动来拉动经济增长,必然会带来经济增长结构失调、经济发展不可持续,最终会偏离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近年来,我们不断优化经济增长结构,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最终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增长结构正朝着提升最终消费率和服务业比重的方向发展。
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渐进的。最终消费率的提升本身就是个渐进的过程,并且受到居民收入水平、收入增长预期以及社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程等因素的影响,当下最终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仍显不足。与此同时,近年来投资需求也不足,特别是产业投资意愿不强,使投资增长低于经济增长,这也进一步影响了居民就业、收入及消费预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2%,初步推算拉动经济增长1.9个百分点,两个数据与前些年相比明显偏低。
目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不断巩固和拓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也要看到,新冠肺炎疫情对文化、旅游、餐饮、交通运输和商品、服务等消费市场的影响较大;疫情造成的复工复产延时对制造业也形成较大冲击;推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面、协调地恢复到正常水平还面临不确定因素。同时,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及其对世界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也给我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对此,我们需准确把握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的阶段性变化,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和应对举措。重点是要加快建立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积极有序推进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扩大有效需求,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拉动制造业和服务业快速恢复,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短期来看,合理扩大有效投资,以投资增长拉动经济增长,是必要的,不仅可以直接推动制造业和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而且相当部分的投资还能直接转化为消费资金,进而激发消费市场的活力。
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优化投资结构
扩大有效投资需求必须坚持以优化投资结构为前提,既要解决当前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存在的短板,也要切实满足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加大新投资项目开工力度,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相比制造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由于季节、气候等因素,固定资产投资受疫情影响较小,目前正是加紧启动、推进项目建设的有利时机。各地需因势利导,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选准投资方向,鼓励、引导、扶持、推动有社会需求潜力、有市场发展前景、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要求的项目加快实施建设,同时也要防止出现盲目投资、乱上项目、重复建设等问题。
近年来,各地政府在安排投资建设计划的理念上,有了较大进步。从最近各地陆续发布的信息来看,各地的投资计划主要涵盖以下几个领域:一是科技产业发展、创新载体、高精尖产业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建设;二是5G应用与信息传输、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现代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公共卫生、医疗设施、社会公共管理项目建设和民生工程建设;五是生态与环境保护建设,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建设。这些投资方向基本属于补短板、强弱项、打基础和提升增长动能的建设领域,既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提振市场信心,又能够为今后更长远的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需要强调的是,在加快推进投资计划实施的进程中,各地需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理念,加强布局方面的区域协同与统筹。相关部门亦需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对地方发展规划、投资计划和生产力布局的指导,引导各地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推动区域间生产力合理布局和产业分工,形成合理的产业链、供应链布局。
还应看到的是,目前各地普遍比较重视新建(包括在建)等基本建设投资,但缺少企业技术改造方面的建设投资安排。诚然,技术改造投资更多是企业自己的事,但其却具有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发挥既有产业基础作用等重要的社会性功能。近些年,工业投资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工业投资合理增长的短板,而利用新兴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成为十分重要的发展方向。加速设备更新换代,既有庞大的市场需求,也能有效提升传统制造业现代化生产技术水平,提升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201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要求各地在重视基本建设和新基建的同时,高度重视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问题,鼓励、引导、支持市场主体将更多的投资用到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上。这为我们坚持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有效投资需求提供了遵循,今后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落实。
用好政策“组合拳”有效解决资金供给
筹措好投资建设所需资金,是保证固定资产投资尽早落地、有效推进的基础。现实地看,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包含了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可研、立项、施工直至建成投入运营全过程的投资,但许多项目建设并不是一年就可完成的,发生在今年的投资额仅是项目投资总规模的一部分,项目建设资金的筹措则需要在一揽子计划下分年进行。对此,需要科学筹划、整合投资渠道,组合投资来源。
筹措建设资金,应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的要求,根据项目属性区分投资主体,分类筹措、多元化筹集。要分清哪些项目必须由政府出资建设;哪些项目可考虑通过政府部分投资支持引导市场主体进行建设;哪些项目由市场主体自主投资建设;哪些项目可以让市场主体建设,政府实行购买服务或在后期分步赎回;等等。这样既可以调动社会投资的积极性,又可以减轻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的压力。
今后一段时期,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有效。要组合运用减税降费、调整国债投向等政策措施,支持有效投资需求;可考虑适度增加今年的国债发行规模,增加专项建设债券发行,加快国债发行节奏;灵活运用财税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增加对有效投资的信贷供给,比如,运用适度的贴息政策,将中央政府的直接投资转化为对银行发放建设贷款贴息,通过一定的减免税政策,加速企业计提设备折旧,支持装备制造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总之,扩大有效投资需求,是为了更好对冲疫情影响,加快恢复、稳定经济社会秩序,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投资必须是有效率的,有社会和市场需求弹性的,能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后劲和新动能的。在相关工作中,不能不顾客观实际搞建设,更不能过度举债搞建设,必须坚持在保持杠杆率稳定可控的前提下,通过调整杠杆结构和投向,有度有效地筹集地方建设资金,真正把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发挥出来。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