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时评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  下一版 2020年3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保护野生动物也是保护人类
□ 佘 颖

飞禽走兽、花鸟鱼虫都是大自然的精灵。每消失一种飞鸟、一种走兽,人类就失去了领略一种美的可能,地球生态也失去了一份屏障。

遗憾的是,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反而把野生动物当作新奇美食,追逐他们的皮肉、骨骼。很多时候,人们吃野味只是出于猎奇或炫耀心理,迷信吃野味强身健体、疗效神奇,但其中的风险却被忽视了。

实际上,野生动物的营养价值并不比家养动物高。而且,它们身上携带的病原体对人类健康反而是未知的巨大威胁。数据显示,新发的传染病78%与野生动物有关或者来源于野生动物。

滥食野味屡禁不止,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从法律制度上看,仍存在漏洞和短板。非典之后多种野生动物依然被商业性经营利用。这就给公众造成了一种错觉:野生动物是可以吃的,养殖的野生动物基本等同于家养。其实,很多人吃野味是为了新奇,至于哪些是违规、哪些是违法,哪些是养殖的、哪些是野生的,普通公众难以分清楚,一些基层执法人员也难以判断。所以,应该从源头做起,在法律上明确野生动物不能吃。

野味产业屡禁不止的另一个原因,是宣传不到位,公众不知道吃野味危害有多大。这些年,关于野生动物的公益宣传主要从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角度出发,选择的出镜对象大都是微笑天使江豚、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失去妈妈的小象等。这些公益广告打动人们的怜悯之心,生出对野生动物交易的愤慨之情,但看过的人一般不会把野生动物交易与公共卫生安全联系到一起。

这一现状必须改变。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的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提出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安全宣传教育和引导,今后各类媒体、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应该多向公众科普吃野味有巨大风险、野味并没有特殊价值等信息,彻底打消部分人对野味的猎奇心理、炫耀心理。

从此前各地曝光的案件来看,违规野生动物交易经常来自群众举报。这说明,向公众科普吃野味的危害,有利于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野生动物保护,协助有关部门加大打击力度,让蠢蠢欲动的食客和不法商家不敢动、不能动。

愿全社会都能从此次疫情中吸取教训,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共建生命共同体。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